陈根:性别嘲讽和攻击,谁在挑起对立?

文/陈根

再一次,杨笠登上热搜。与前几次不同,杨笠这次的遇到的麻烦显然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

3月18日,英特尔消费类产品官微发布杨笠宣传英特尔笔记本电脑的相关内容。该微博发布后不久,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抵制,认为杨笠作为一个曾经在脱口秀中挑拨“性别对立”还“侮辱男性群体”的人,没资格担任“以男性用户为主”的英特尔产品宣传者。

舆论压力下,英特尔将相关宣传内容下架。并在3月22日回应称,注意到与杨笠的相关推广内容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种情况并非预期。

事实上,杨笠代言英特尔引发的“性别对立”争议已经不是杨笠第一次因为性别议题而被推上舆论风口。《脱口秀大会3》里,从杨笠那句“男人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的吐槽开始,到杨笠在第二轮主题赛中的对“男生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番吐槽,正式点燃了有关男女对立话题的“火药桶”。

很快,人们高速分裂阵营,互相嘲讽和攻击,并且越演越烈。是谁在挑起性别对立?极化的情绪里,关于性别的攻击真的是一场零和博弈吗?

杨笠没有错

对于喜剧表演来说,不论是传统的表演小品,还是更为市场化的平台,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比如,脱口秀就是兼具“商业娱乐文化的敏锐性和主流文化的适应性”,形成的一种“相对开放、灵活的生产者文本”的喜剧表演。

美式脱口秀调侃对象上至总统,下至民众,吐槽内容也包罗众多,从政治竞争到社会时事。以网络平台播出为主的中国《脱口秀大会》,则主要依赖素人的个人经验表达。通过社交媒体二次剪辑,引发观众的讨论、认同和批评,把本是个人经验的表演变成一次社交媒体的公共情感。

于是,当女脱口秀演员们在麦克风前展示着个性、阅历、知识量、自嘲能力和对当下的思索时,大量输出的女性议题,也将催婚催生、身材焦虑、职业女性等关照现实处境的话题带进公共讨论的空间。

对于脱口秀来说,好笑不好笑就是其最简单直接的反馈,因为好笑就是好笑,不好笑就是不好笑,观众的沉默就意味着段子不行。不论是杨笠的“男人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还是“男人还有底线呢”的调侃,这些话都在脱口秀里,作为某个笑话的最后一句(即梗或者包袱)而存在。

从现场效果来看,它们成功完成了梗的作用,给现场带来了欢乐,获得众多观众的欢迎就是其成功的最直接证明。更重要的是,杨笠表达了普通都市女性的渴望、不安、脆弱与自嘲。并且,是以大胆、冒犯的形式。

脱口秀的内核,就是从生活、从日常中搬取一些诙谐的桥段进行加工并表达出来。它不是公众演讲,并不直接体现讲者的观点。它是一种表演,是喜剧的另一种舞台呈现。它们必然会遭遇争议,这非常正常,尖酸刻薄本身就是幽默讽刺的一部分。

很显然,脱口秀需要“冒犯”。笑果曾做过一个节目就叫“冒犯家族”,宣传的就是“冒犯有道理,得罪没关系”。杨笠讽刺漫威女英雄黑寡妇唯一的超能力是不会老,她讽刺男性主导的审美,以“你喜欢什么,我偏不长什么”反击男性凝视。

杨笠没有错,她借用脱口秀这一公共平台,以看似个人化的个体经验,展现了新一代都市女性的主体。她调侃男性普通却自信,事实上,“普通却自信”之所以让人觉得好笑,正因为它说破了一个潜藏的事实——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女性标准里很普通的程度,在男性那里就会让人很自信。这种荒谬性,是整个社会给杨笠埋的梗。

当然,杨笠也表达对恋爱的渴望,“太喜欢男生以至于舍不得挑一个”;她调侃自己微博只发广告,说那是“通往自由的道路”;她讽刺自己鼓励他人坚持自我,在面对老板时,却又要自我规训。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立体的、不单一的女性表达,才能令如此多普通女性观众找到认同和共鸣。

性别对立是性别问题的暴露结果

格雷格·迪安在《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中提到:“在那些包含冲突、争议和问题的领域里挖掘,才会找到很多素材,幽默感是一种应对痛苦的方法,喜剧潜藏于痛苦的事情里,而这些领域是不讨人喜欢的。”如前所述,脱口秀需要“冒犯”,讽刺本身就是幽默的一部分。并且,脱口秀冒犯尺度远不止此。

在第五季第七期《吐槽大会》节目中,中国男篮球员周琦、郭艾伦遭嘉宾吐槽,国足名宿范志毅在吐槽周琦时说:“在家门口打成这样,脸都不要了”。这也一度引发争议。

此外,地域炮、种族梗,针对肥胖、残障、女性等特定群体的段子在脱口秀的表演中也并不少见。当然,在诸多形式的“冒犯”中,自我吐槽通常是外界接受度最高的一种。比如,何广智常常用沪漂打工人的自黑视角,提供对社会另类的观察:“我是一名全职脱口秀演员,每月收入1500块,收入特别得稳定”。

表演归表演,游戏归游戏,但是现实的确是,很多人经不起冒犯。就像杨笠只是做出了和其他男性脱口秀演员一样的吐槽,就像男性们吐槽女性恋爱脑,吐槽冲动消费一样,而人们对男性的吐槽并不会大惊小怪。但是,当杨笠站在女性视角去吐槽的时候,这些就变成了“攻击”和“引起对立”。

杨笠的公共表达无疑挑战了现有的权力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有人类精神文明基于男权社会需要,在承认、夸大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导致歧视女性的性别不平等,即以“男尊女卑”的等级理念制定道德规范。从原始儒家的思想来看,“性别”不仅是一种社会分工,还体现了“男尊女卑”的道德判断。

这种思想把女性局限在私人领域,使之成为符合父权制需要的工具。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现代劳动方式使力量、性别隔离逐渐消除,女性的能力和价值才得以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得到极大释放,追求男女平等成为现代社会有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进步之一。

当然,实现男女平等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生理差别使女性依旧担负着无法推卸的生理责任,传统观念的禁锢也使得女性更多地承担着家庭内部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笠的段子颠倒了过去的秩序,从女性生命经验出发,拿男性开涮,吐槽男权文化。

正如端传媒《脱口秀女性的“说笑时刻”》一文中所评论的,女性脱口秀表演的冒犯“提供了一种反对性别立场的机会”,挑战了男性霸权的主流文化,释放女性被压抑的表达。事实上,在杨笠之前,喜剧长期被男性垄断,女性被矮化、物化、老化、丑化一直不是什么新鲜事。

有研究发现,三十一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许多女性角色没有职业,只以妻子、女友、女儿、母亲甚至邻居大姐的身份出现。53个出现领导形象的小品里,男领导共有48个,女领导只有5个,有的还“被设定为具有浓重的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气质”。

可以说,杨笠式的脱口秀冒犯,是女性在公共场域表达主体、挑战既有男性霸权机制的重要尝试,而由此导致的性别冲突、性别对立,正是把以往性别问题暴露出来的结果。

极化的攻击值得更多警惕

如果说当女脱口秀演员们在麦克风前大量输出的女性议题,是一场关于性别的文化更新——弱势群体要向强势权力争取权利,对立和争论就必然出现,互联网声浪迭起的性别冲突、性别对立,正是把以往性别问题暴露出来的结果。那么,越演越烈的嘲讽和攻击,高速分裂阵营则值得警惕。

究其原因,一方面,性别差异天然存在,而关于其的讨论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得以低成本高传播。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语境,用户都是为了寻求共鸣而非异见,而网络恰好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找到想法类似的同类。在这样的背景下,性别不再是讨论的话题,而是站队的根据。

于是,性别讨论更多的成为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或者说更像一种情绪消费,而非讨论。当性别对立发生后,群体中少数用户之间观点碰撞产生共鸣,进而发酵形成煽动性的氛围,产生舆论主场,并将群体的情绪向极端方向引导。在面对这种通过群体传染不断放大并迅速扩展的行为或言论时,多数个体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会大大降低,怕孤立、易跟风,最后失去理智。

另一方面,争议也意味着流量。争议越多,流量越多。在流量经济甚嚣尘上的当前,一些产品对于极端内容的态度也是暧昧的,一些营销号更是抓着“男女对立”的噱头进行营销和挑起争议。

以Facebook为例,极端内容的盛行之下,社会学家兼Facebook研究员Monica Lee研究发现,近2/3加入极端主义小组的用户都是被Facebook推荐吸引而非主动检索。算法分析用户在平台上每一个行为,继而推荐更多可能喜欢的内容,兴趣转化为点击,点击转化为参与和活跃度,最终达成商业变现。

在“泛娱乐化”媒介时代,互联网到处体现着“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让“刺激”成为其传播的隐性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容易被传播和流行,严肃的性别讨论面对失去市场的可能,而对立却满是看头。

毋庸置疑,在现代化冲击下,性别议题将长期存在,未来或许也会有更多的对于性别伦理的解构和建构。但是,不论是情绪上头的互相攻讦,还是心平气和的严肃讨论,在众说纷纭里,唯一能确定的,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应当是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的尊严。

新的世界和新的价值理念在未来都会出现,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对立和争议时”不断反省和更正,撕掉恶意与标签,因为男女之间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