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费者都忘了移动通信有多难?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式提出,中国的科技,尤其是通信科技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并在而后的30年时间做出了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成绩。

3月1日,数据分析机构 Newzoo 发布的信息表明:在中国,有着超过 9.5 亿智能手机用户。

假如你在马路上随便拦住一个人问:“你觉得手机什么性能参数最重要?”数码科技爱好者可能会回答CPU、GPU、ISP,普通用户可能会说相机、屏幕、外观。但假如你再追问:“和你之前选的性能比起来,手机信号不好甚至断网,哪个更可怕?”答案100%会倒向后者。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绝大部分用户对于手机移动连接功能的“绝对信任”,即使并不知道支持手机高速稳定通信需要基带、射频、天线等一系列复杂元器件的齐心协作,但是不妨碍他们将手机联网视为最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将海量用户惯出这一“忘性”的,正是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用户“无感”的移动通信,其实并不简单

今天用户对于通信的“无感”,恰恰是因为通信厂商做得太好。而另一方面,虽然每一次移动通信技术迭代都带来了美好愿景和领先特性,但网络的建设、应用的普及、以及消费者体验的提升,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跨越。

这则是今天我们能够有稳定通信体验的条件:技术的换代不是在真空中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结合社会需求,通过技术和产品日拱一卒式的持续升级,实现整体体验的跨越。

1970年,AT&T已经正式推出了商业视频电话服务;摩托罗拉1973年也成功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哥大”;贝尔实验室在1978年推出1G网络。

但这个时期中国的通信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伴随着市场开放,一些国外设备开始进入中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中国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国八制”(七个国家八种通讯制式)。

当时通信设备主要依靠进口,通信成本非常昂贵,普通家庭想装一部电话需要花费几千元。说那个时候的电话是一种奢侈品并不夸张。1990年,一家名叫中兴的公司的出现,以及它研发的数字交换机(ZX500)的面世,促进了电话的普及。

后发先至中华通信之崛起

1984年,西安691厂的一个车间主任,43岁的侯为贵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创办了一家叫做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前身)。三年后,同样是43岁的任正非,创立了华为公司。

估计当时任何人都想不到,三十多年后,这两个人创立的公司将成为世界通信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他们制造的通信设备将占据世界通信设备市场份额的40%。

90年代中后期,中国通信市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除上面提到的华为、中兴以外,一度还涌现出巨龙、大唐、金鹏、普天、烽火等一批通信设备制造商。

这一阶段,随着国产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崛起,国外厂商由于竞争力的下降,有的在国内市场也开始逐渐缩小。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华为、中兴作为最早一批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的科技公司,凭借中国人独有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精神,迅速赢得客户认可,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电信运营商也纷纷成立,一度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运营商“多雄争霸”的局面。后来,经过多次重组合并才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在3G时代,中国通信产业水平仍然有待提升。4G时代,中国通信企业依靠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一举奠定了在通信行业的领先优势,也才出现了我们开头讲的,5G时代,中国领先世界的局面。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通信行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行业,行业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这是一个能够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行业,从业者选择通信是非常有前途的。对于业界来说,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转型过程中更关注的应该是人才。通信从业者要更加关注技术本身,踏实地钻研进去。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通信行业见闻评论,行业资讯分享~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