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建制衣厂 撑起农民增收“伞”

九月初,秋风送爽,天高云淡。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社区河大村委会的某服装加工公司里,机器转动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排排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多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手中一批女士夹克服装。有的在缝制布块,有的在验收成品,有的在分拣归类……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精美的女士夹克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人们眼前。

“订单催得紧,机器引入的当天就招来姐妹们,投入到生产之中。回顾返乡创业的这近8个年头,酸甜苦辣尝了一个遍,但万幸的是把握住了好时机,并且得到了各方支持,这条路子走对了。”年近50岁的公司经理吴亚维感慨地说。

据了解,吴亚维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已经30年了,她先是在广东等地服装厂打工,还曾担任咸阳瓯海制衣厂技术部兼车间部主管,后被聘请到西安沣渭女装厂担任厂长。在长期的工作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较好的人脉资源,与30多家服装厂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些年,武功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一直在外“跑码头”的吴亚维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2年,她在武功县长宁镇创办了服装加工公司,自己管生产,丈夫负责采购和销售,经营效益不错。可在2019年10月份,老家河道社区河大村的支部副书记程志波找到了他们夫妻俩,请他们与村集体合办服装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事儿的夫妻俩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新建厂房投入大,还要扩大规模,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相信服装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还会随着咱们国家发展和国人富裕会越做越好。”吴亚维信心满满地说。

最终,夫妻俩和村集体共同投资84万元,新购100台机器,注册了以工装、制服、床上及酒店用品加工为主,集设计、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某服装加工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6月正式投产,解决了河大村及周边49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其中还有11名贫困劳动力。

来自河道社区河大村的贫困户的王雪莉,正在对手中的夹克进行缝制拉链等工序的赶制。她说,这道衣服工序做一件按照一块计酬,一天能做30-40件,加上其他零碎散工,一个月平均至少能拿1500多块钱。

婆婆腿有残疾,需要人照顾,丈夫在周边打零工,收入一般,家中又要供应2个孩子上学,但这并不影响王雪莉对生活的乐观和脱贫的信心。她一边熟练地赶制衣服一边说:“以前在西安等地饭店打工,累死累活一个月虽然能挣个2000多元,但是交了房租、吃喝后,就不剩几个钱,再因秋夏农忙、家里琐事再一往返,有时候赚的都没有花的多。我在车间里慢慢学习着,现在技术上由生到熟,干活快了,收入也越来越高。政府对老人看病和孩子上学都有好政策,我现在又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慢慢就好了!”

在车间流水线上,长宁镇镇南村的贫困户雷红也正在忙活。这天,由于她一个同事请假,作为老员工,她便为其同事“代工”。而她平时的工作则是负责对流水线的新款进行打样和组里其它事务的日常管理。

雷红说,7年前自己就在该厂做工,那时还是在自己的家门口长宁镇上班。后来,厂子与河大村集体经济合办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很好,自己也就跟随到了这里,最高时候月收入曾拿过六千多。不但如此,自己在家就业,每天就业时间十分灵活,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庄稼和孩子。“收入也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很方便,平时的生活支出是足够了,还有多余的钱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她一脸高兴地说。

据河大村支部副书记程志波介绍,该公司与河大村村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后续将为工作人员购买医疗、养老、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切实保障就业群众权益。服装加工厂创办以来,还和代家社区小王村社区工厂和普集街社区残疾人吴娜娜创办的服装厂“抱团取暖”,“握指成拳”扩大武功服装加工业的名气,也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增收的“铁饭碗”。

据了解,近年来,武功县注重引导企业在乡村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广泛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当前,在武功县像晨阳服装加工有限公司这样的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还有28个,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202人。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通过给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真正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拓宽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的路子,大幅提升了周边农民群众的收入。

图文/武功县融媒体中心

实习编辑/周勇

审核/康旭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发布各类正能量视频、文字、图片。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