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商朝国号究竟是什么含义?商朝为什么又叫殷朝?难道一个国家的国号还有好几个?一个国家的首都的名字能够用来称呼这个国家吗?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商朝国号究竟是什么含义?商朝为什么又叫殷朝?难道一个国家的国号还有好几个?一个国家的首都的名字能够用来称呼这个国家吗?

《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定都亳。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灭夏后,因受封于商地(今安徽亳州),以“商”为国号。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号。一个国家一般不能用首都称呼这个国家。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故称“殷墟”。《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的早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商朝以玄鸟为图腾,古籍记载了说是简狄和别人外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鸟蛋,吃下这个鸟蛋后生下了一个小孩,而这个小孩叫做契,是商朝的祖先。《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玄鸟图腾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殷商一般指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武王伐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而当时统治殷商的商纣王也是一个像夏桀一样的暴君,早已引起人们的忌恨。为了抗击武王,纣王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而这些奴隶却在前线倒戈,实际上是一次奴隶起义,纣王在惊恐中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了,被周朝所取代。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与古埃及的纸草文书、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中国的甲骨文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商朝,是一个爱语“怪力乱神”的朝代。彼时的占卜之风极为盛行,几乎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吉凶,诸如祭祀、征伐、田猎、收成、风雨阴晴、祸福疾病,直至妇女妊娠,生男还是生女……当时占卜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龟甲和兽骨,先取材、刮削和磨光,然后在它们的反面或挖或钻制出圆形和长椭形梭状的巢槽。占卜时用火在这些巢槽内烧灼,正面相应的部位会出现裂纹,而这些裂纹就是当时人们据以推断吉凶的依据。占卜后将有关情况刻在骨甲之上,便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甲骨文。这种被视为可以预知未来的神秘符号,其实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象形文字。不同于原始的符号、图画,它具有较为完整精密的体系,而且在文字结构方法上,体现出我国古文字学家规定的“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书的特点。甲骨文由此成为中国汉字的起源,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继而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直至今天的简化汉字,它们代代相传,成了维系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还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文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图书大会把殷商甲骨文文字定为会徽使用,足见其非同一般的意义。从文法组织上讲,甲骨文卜辞的词序规律与后世汉语语法基本相同,并且已能完整地记录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表明商朝已进入信史阶段。而且甲骨文卜辞古朴简洁的文风,对我国早期的诗歌、散文都有着较大影响,具有文学意义。另外,殷墟甲骨文都是用铜刀契刻而成的,其字大者径逾半寸,小者微如芝麻,字体或雄浑遒劲,或秀丽工整,故又被称为中国“书法之祖”。

商朝的皇帝姓”子”。开国皇帝商汤,即成汤。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建国后,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殷,并在此定都约273年,直至康丁因为商朝在殷都时间最长,所以后世有人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姓氏制度从上古发展到两周时期,已经臻于成熟。《续文献通考》记载姓和氏的区别,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者也,百世而不变者也。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者也,数世而一变者也”。这表明氏与代表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始祖的姓不同,它代表的是其始祖分化而来的称谓。周朝一建立,就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中国的“封建”这一概念自西周始,所谓“封建”,其实质就是赐氏封地,即在全国各地大量建立由特派姓族去管理的诸侯国。武王将他的十六个兄弟分别封于管、蔡、曹、霍、毛、毕等地,立国治民。武王的兄弟周公旦的几个儿子、周成王的三弟也随后得到了封地。此外,随同他征战立功的同姓贵族四十人,以及部分重要的异姓功臣(如姜子牙和孙、陈、胡诸公数十人)也得到了各自的封地。为了安定人心,巩固统治,周武王又将商朝旧都地区封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了子姓宋国;封虞舜后裔胡公满于陈(今豫东淮北),建立妫姓陈国;封夏禹后代东楼公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建立姒姓杞国;封神农氏的后裔于焦邑,建立姜姓焦国。这样,周朝在其所征服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置七十一个新的领地,称为“七十一国”,几乎覆盖了当时它所统治的全部领域。这些被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尽管大部分都是姬姓子弟,但是他们得到封国以后,纷纷建立自己的宗庙,其后代就以国号为氏,因此往往也就成为新的姓氏的始祖。将王室的同姓庶子、对灭商建周有功的异姓功臣分封在各地做诸侯王,各地的诸侯王再向下进行分封。这样一级一级地分封下去之后,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诸侯、士大夫就越来越少,而出现了大量不具有血缘关系的宗主,这些宗主就以所封之地、所受官职或所学艺技为氏,即《左传》中提到的“胙之土而命之氏”。由于周代的氏是建立在分封等级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的氏就能够清晰明确地表现出他的地位等级。当时齐国的管氏、鲍氏、陈氏、田氏,晋国的智氏、韩氏、赵氏、魏氏,楚国的昭氏、屈氏、景氏等,都是位高权重的氏族。周朝初年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礼记·大传》说“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并高度重视对姓的鉴别确认,作为礼仪之首,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们相互关系的各项准则,所谓:“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注:见《左传》昭公元年)同姓通婚被视为一种很严重的非礼行为。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较完备的姓氏制度,以保护姓氏,维护统治。西周时期的不少礼仪制度、组织制度,都与姓氏的远近亲疏有关,在重要的婚丧喜庆祭祀典仪中,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血缘关系、姓氏亲疏排定位置,明确参与程度。如《左传》襄公十二年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弥庙。”以血缘为依据的等级层次分得很清楚。喜庆典礼也是这样。《周礼·春官宗伯》规定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吉礼规范:“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通过这些明确的礼仪制度,有效地突出了姓氏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姓氏家族的凝聚力,起到了固姓保姓,防止姓氏关系疏远散失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周朝分封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同姓的各诸侯国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所谓“同姓同德”。一旦某国有难,同姓各国首先有援手帮助的义务。秦国与晋国原为世世通婚的亲家,后世以“秦晋之好”来喻缔结婚约,但是当秦国灭了晋的同姓小国滑国后,晋国为此与秦国反目,血缘亲疏判然立见。周朝自上而下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以姓氏为中心的承袭、祭祀、人际伦理、社会等级等行为规范和制度,后来被人们称为周礼,其中最核心的是分封和承袭制度的确立。周朝规定天子称姓不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须再以“氏”来划分具体的利益所在,但有权向诸侯封国赐氏,给他们划出利益区域。诸侯又有权在自己的封国内向卿大夫封地赐氏,卿大夫再在封地内分氏给子孙后代,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叠叠向下伸展开来的统治网络

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当时相传天上有十个太阳,分别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一日轮值,十天就为一旬。夏、商时代的帝王出生于某一日,就以这一日的符号作为名字,为了避免重复,就在前面再加上“大(太)”、“中(仲)”、“小”或其他字符。如夏代帝王中有孔甲、胤甲、履癸等(注:夏代帝王中有太康、仲康、少康,据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考证,即为大庚、中庚、少庚。),而殷商的三十一代帝王名,全部都与天干有关,如大乙、大丁、外丙、中壬、盘庚、小辛、武丁、帝乙、帝辛等。按照周朝礼仪,当时上层社会成员取名择字分为两个阶段,所谓“幼名,冠字”(《礼记·檀弓》)。首先,婴儿出世不久,就要由父母大集宾客亲友,举行隆重的仪式为之取名,因此称为幼名。到二十岁时,再举行仪式为之取字,作为已经成年跨入社会的名片,从此以后朋友等类不可再随便称呼他的名字,而要以字相称了。女子则比较随便,在家时以小名相唤,到出嫁时再为她取一个字(即可以呼唤的名),以便到夫家后称呼。这就是《礼记·曲礼上》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但女子的字是不能够出于大门之外,被外人随便称呼的,与男子的字有所不同。汉代以后,一些贵族阶层的女子逐步有了介入上层社会社交活动的机会,开始取个在社交活动中可公开称呼的字,如蔡琰字文姬,薛涛字洪度,鱼玄机字幼微等。周人重名(即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并开始注重名(字)的文采,以及文字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取名越来越精致、丰富,逐渐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取名原则和禁忌,如“五则”(信(身体标志)、义(婴儿天赋)、相(容貌)、假(假借)、类(相似)的命名原则,和所谓“六避”(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祭器名)的取名禁忌等。。两周时期,除了周天子的王室一族之外,社会上普遍称氏不言姓,实际上氏逐渐消融和取代了姓的大部分作用。由于层层封氏、氏又分氏的封氏制度,周朝的氏越来越多,从西周初年起,金文中开始大量出现“氏”字,表明从这时起,社会上新氏大量产生,氏的观念日益普及,中国姓氏的整体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周朝取氏的习惯,从宗族主干上分出去的新氏,既是新的氏,重立宗庙,但又与原来的氏有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因此往往以祖辈的名号、官职、爵位等作为自己的氏名。比如鲁庄公的别系子孙以“庄”为氏,齐桓公的后代则以“桓”为氏;另外一些人以父祖的官职爵位为氏,由此产生了史、军、校、尉、司徒、司马、司空等新的氏等。鉴于商以前我国习惯上都是单姓单氏,从未在金文甲骨中确凿发现复音姓氏,只是到了西周后期以及春秋时代以后,复音氏才大量出现,不少专家据此推断,我国神话传说中所说的伏羲氏、祝融氏、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陶唐氏、高阳氏等,很可能都是出于春秋时代的人的臆造;甚至远古时代的“氏”这一称呼,很可能也是周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加给远古祖先的。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里的字,本意是指大名,即成年时称呼的名,后引申释为“表字”。《颜氏家训·风操》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这些记载都表明,在两周时代,字是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中的称呼名而存在的,名和字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人完整的人名系统。此外,新产生的氏还有以所获得的封地为氏名的,以迁往的新居住地为氏名的,以及新氏创立者的名号为氏名的,甚至还有将原来所属的氏名和新氏名迭加,形成为复合氏名的。种类很多,相当自由。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姓名》中归纳了周人命名新氏的九类准则,即:“氏于号、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谥、氏于国、氏于字、氏于官、氏于职、氏于爵。

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商代姓氏中的“殷氏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又有“殷氏七族”即陶氏、施氏、蘩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锥)氏。这些氏族中有不少是在今天的皖北和苏鲁一带形成的。到了商代中期,伴随着几次迁都,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规模及所影响到的地域不断扩大,商朝中后期聚集在它旗帜下的姓氏部落已逾百数,后人形容当时的状况有所谓“八百诸侯”之称,如殷氏、来氏、萧氏、宋氏、时氏、黎氏、空相氏、耿氏、北殷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在夏以后出现的。

一、商汤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太祖。

商汤,不姓商也不姓汤,之所以被叫做商汤,是因为他建立商朝的时候,庙号成汤,后来人们就将他叫做商汤。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商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在今蒲州一带的黄河边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契为舜时管教化的大臣,后被封到商地,所以为商的始祖。汤是他的后人,为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死后,他的多支后代之中,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把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才有了“汤”这个姓氏。准确的来说,商汤应该是姓“子”,他的名字是“履”,商汤的全名应该是子履。商族的创立者是契佐,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舜作为天下共主的时候,天下大水。大禹率领手下跋涉天下,治理大水,契佐就是大禹身边最好的助手。后来,治水有功的契佐被舜帝分到商地,赐子姓,由于之前的契佐出生在殷水附近,所以他的后代也以殷为姓。后来,契佐在商地建立商族,商族之中并不都是姓子的,当时的子姓在部落之中是尊贵的姓氏,只有首领的嫡系后人才配姓子,其他的人多以殷氏为姓。商汤是契佐的第十四世子孙,他是契佐的嫡系子孙,也是钦定的部族接班人。所以他才继承了子姓,全名叫做子履,又叫做天乙。商汤死后,他的后代几个分支也继承了不同的姓氏,有殷氏的,也有汤氏的。

汤是中国古代社会成功进行改朝换代的第一人,是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 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传言商族的首领之位传到商汤的手中的时候,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赶超夏朝的地步,为求得向中原发展.表面上臣服于夏朝,实际上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他对内励精图治,“以宽治民”(《国语·鲁语》),轻赋薄敛,发展生产,得到百姓支持;对外广行仁义,大力发展同周围方国的关系,扩大影响,使“诸侯皆归商”(《史记·夏本纪》)。商族很快发展成为有相当实力的国家。夏桀对商的强大十分恐慌,下令召商汤至夏都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欲加谋害,但慑于诸侯拥护商汤,故闪禁不久又将其释放。商汤回毫后,为进——步查明夏朝虚实,任用贤人伊尹为相,出使夏都。伊尹目睹夏朝政治腐败,夏桀失道寡助,内部矛盾尖锐。九夷之师不服从调遣,即回亳报告。商汤组建了一支有勇士6000人、战车70乘的装备精良而又训练有素的大军,作为攻夏的突击力量,并召集各国诸侯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会盟,宣布:“夏德大乱”,夏桀残暴,自己“受命于天”“奉桀众以克有夏”(《墨子·非攻下》),得到各国诸侯拥护。这就是着名的“景亳之命”。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名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桀。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双方在鸣条相遇,展开大决战。战前,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恶,说明自己是奉行上天的旨意对夏讨伐,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而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之时,正值大雨狂作,商军英勇奋战,夏军败退不止,最后汤在南巢俘获了桀,并把他放逐在此,商军占领夏都斟寻阝,正式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后来,孤立无援的夏朝很快被商汤带领的联军给灭掉,夏桀也被流放。汤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作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布了商王朝的建立,定都亳。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其时约公元前16世纪,汤担任部落首领17年,建商后称王13年。他减轻征敛,鼓励生产,笼络人心,安抚民众,使商朝的政治局面很快稼定下来,为商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汤“网开三面”的来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殷本纪》。网开三面的表面意思是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

商汤

二、盘庚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商朝君主盘庚的称呼是以天干命名的。商王全系日名,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商朝有一个很特殊的国情。就是所有帝王的名讳都是以天干为名。商朝31位帝王都是天干来命名的,大乙(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我们拿大乙(汤)来说,生前叫的名字叫大乙,死后的缢名叫汤。《史记·殷本纪 ·索隐》中记载“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既然十天一循环,必然有在同一个干日生的帝王,为了分辨开会在日干前加一个字。我们还以汤的大乙为例,后面的帝王和汤一样在乙日生的还有,祖乙,小乙,武乙,帝乙,这样就和汤的名字区别开来。所以影视剧封神演义里对战之前会说你们为什么要助纣为虐,这种说法是不当的,因为纣是帝辛死后的缢名。当时的人不会叫他纣王,只会叫他帝辛。学者对此曾探讨过其原因,但最终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其论点大致有三种:一是生日说,就是说这个天干代表王的出生日,比如生在丁日,就取名某丁,生在己日,就取名某己。二是死日/庙号说,就是说这个天干代表王的死日,并且顺便也作了他的“庙号”,不排除什么文武之类的美称是死后追谥的。三是宗法血统说,就是说商王族内部分为很多小宗族,这些小宗之间实行内婚制度,名字里的天干代表该王出自哪一宗,至于这个宗是其父系的宗还是母系的宗,有争议。这种说法,具体可以参考张光直先生的论文《商王庙号新考》。在这三种说法中,比较可信的是第一种说法。在上古时代有十个太阳的传说,这十个太阳分别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十天一顺称为一旬。这十个太阳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夏商时代的王室和贵族阶级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帝王即位,宣称是太阳光照人间,君临一切,主宰沉浮。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中的帝王有取名为太康、仲康、少康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认为即大庚、仲庚、少庚,系日名无疑。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为名的还有孔甲、胤甲、履癸。履癸即夏桀。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通俗理解商朝国君以天干为名没有太多的玄妙,仅仅表明帝王在王子中的兄弟排行而已。比如老大为甲,老二为乙,老三为丙,老四为丁,老五为戊,老六为己,老七为庚,老八为辛,老九为壬,老十为癸。王族有不同支脉,属于哪一支就在前面加上。如太乙、太甲、太庚、太戊属于一支,小甲、小辛、小乙属于一支,外丙、外壬属于一支,仲壬、仲丁属于一支,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属于一支,沃丁、沃甲属于一支,雍己属于一支,河亶甲属于一支,南庚属于一支,阳甲属于一支,盘庚属于一支,武丁、武乙属于一支,廪辛属于一支,康丁属于一支,文丁属于一支,帝乙、帝辛属于一支。也就是说,商朝王族至少分为16支,商朝的继承制度最初是在同辈中找,找不到再在下一代中找,后来才实行嫡长继承制,实行嫡长继承制应该是从帝乙开始的,以帝取号,表示从此后王皆为帝裔。同辈中找继承者,继承王位后就在其前加标记,如太乙为长门老二,太甲为长门老大,太庚为长门老七,太戊为长门老五;小甲为末门老大,小辛为末门老八,小乙为末门老二;仲壬为二门老九,仲丁为二门老四。至于祖、沃、雍、河亶、南、阳、盘、武、廪、康、文等,都是特殊人物的简称,表示这是谁家的老大、老二或老三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殷商时代最起码的秩序观和最基本的家族分布,能从帝王称号可以查到帝王的血脉传承。因为商朝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他们极度信神,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占卜,甚至重大的事情要根据占卜 的结果来决定。商朝这种信天信神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王名的命名。比如商汤之前的商人首领世系为: “契(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契,但是关于其父帝喾的记载很多)—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振通辰,也就是历史上的王孩)—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商汤)”。从商晚期以后所有的祭祀都是从上甲微,后面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皆为天干王名,这也说明至少从上甲微开始具有商人特色的文化便已经成熟了。上古东夷文化圈的族群普遍的有十日信仰,认为在大海的另一边有圣域汤谷,汤谷中有神木扶桑,扶桑上栖有十日,也就是十个踆乌(三足乌鸦,也称金乌),这十只金乌分别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这十只踆乌每天飞一只到天上,而十天就是轮班一圈,叫一旬。东夷末裔,徐人眼中的三足金乌  商人发祥于东夷,完全继承了这种信仰,所以先公先王去世后都有要起个日名以示荣耀。因为商人认为有了日名之后先公先王的灵魂便由日神,也就是金乌的引导下飞升神界,得到永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殷商先公先王的日名实际上正是给后世带来深刻影响的庙谥制度的雏形。

盘庚迁都是什么典故?商族在盘庚以前,是经常迁徙流动的,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尚书·盘庚篇》说:“视民利用迁”。“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等等。说明迁徙的原因是为了民众躲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因为到殷去有三条好处: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 “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盘庚(网络图)

三、王亥

王亥(前1854年―前1803年),子姓,一作振。夏朝时期商丘人氏,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君主王亥为何被称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亥是五路财神的中路财神,也是历史上最早的财神,是第一个商人,是华夏民族的华商之祖,那么,他是如何获得大量财富,走上第一财神的呢??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先商的第七任君主王亥,被称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阏伯的六世孙,契之后,冥之长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商人是王亥。零星的小商小贩自古就有,而第一位商业巨头到王亥才诞生。王亥是商部落的最高首领,是官商,通过卖东西卖出个王朝——商。后来历朝历代的大商人,和官的关系都是扯不断的。追本溯源,商朝的始祖为契,跟随大禹治水,因功被舜封在商丘,形成商族。从契至汤共十四代,王亥就是第七世。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通过卜辞研究,“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文献《世本》、《楚辞·天问》、《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王冰、振和垓,“实系一人”,确证王亥是商自契以后的第七位先公。十四代人中,王亥最牛,只有他一人称王。王者,君也,乃天下所归往。甲骨卜辞中,王亥的亥字,起源于山东曲阜的商人以鸟为图腾,说明王亥成为图腾。该部落的后人求雨告秋之时,往往祭祀王亥,牺牲最高达五十牛,有时竟和祭天没什么两样,连他的配偶也极为罕见地一起被祭祀。原因就是王亥让族人富裕起来了。王国维说:“然则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为先祖。”《管子·轻重戊》说:“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郭沫若考证说,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服就是驯服。现在,四千年后的牛还是很倔强,王亥当初服牛很不容易。当时有很多部落,就是他第一个想去做这件事,找到牵牛要牵牛鼻子的诀窍,可以驾车负重远行。王亥作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种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他的先王–相土(生卒年不详,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戴上马笼头从而驯服了野马,再加上训练,便让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西北草原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到了王亥时代,马拉车、运货、作战,根本不够用。那么,可不可以让牛替马拉车?这是王亥琢磨的问题。最终王亥彻底驯服了这种野性十足的庞然大物,进而将它套在华丽的双辕车上,制造了牛车。在王亥的大力推广下,驯牛技术和牛车开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极。为解决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王亥亲自驾驶牛车载货运输,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这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正是王亥开的先河。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这一胜仗让富足的商族部落进一步扩大了新的势力范围。

王亥

四、商纣王

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帝乙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一奶同胞。老大微子启,老二微仲衍,老三就是纣王了。很多人都会觉的奇怪,纣王的爹有三个儿子,纣王凭什么能坐上王位呢?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后,所以是庶子,而其母在生辛时已是王后,根据当时的礼法,辛是嫡子,被立为继承人。另说殷商现在是文丁在位,文丁的儿子帝乙生了第二个儿子叫纣辛,天资聪颖,长到十二三岁时个头就已经像个十七八的大小伙子。他眼明耳聪,力大过人。有一天,他随祖父文丁、父亲帝乙去打猎,路上,忽然两只猛虎蹿到帝乙坐骑旁,马吓得嘶鸣起来,左右都来不及张开弓箭,眼看猛虎的血盆大口就要咬上帝乙的 头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畜生滚开”一声呐喊,只见纣辛猛地跳下马,左右开弓,一只一拳瞬间就把两只猛虎打死了,帝乙得救了,从此他们万分偏爱这 个小儿子,并给他起名纣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纣王。《封神演义》帝乙游於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内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李子寿王为太子。後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

纣王帝辛,这个带有恨意的名字,表现出了后世对他的批判。纣王,也称商纣王,我国古代商朝时期第三十二位君主,名字为受,姓氏为子。后世称他为“帝辛”。他一生约活了六十五载,在商朝的首都朝歌被攻克后,商纣王殷受自焚而死。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暴虐无情,穷奢极欲的帝辛,自焚结束了他的一生。商纣王帝辛的名字很多,纣王是后世因他暴行而对他的称呼之一。商朝王室的姓氏为子,据史料记载,他的名字为受,受德,为辛。因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后世也有人他为帝辛。因为他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子辛。 “商纣王”这个名字是参入后世对他的评价的,商纣王也叫殷纣王。查询字典,“纣”是指荒淫无道、草菅人命的商纣王,似乎是他创造了这个字,并且赋予这个字如此讽刺又深刻的意义。商纣王在朝歌被破之后自焚而死。古代的人,最早的时期有名、有表字、有号。商纣王的名字很多,根据史料记载,也难以找出。也许他的表字和号在他的各个名字之中。

纣王酒池肉林是真的吗?酒池肉林是指生活奢糜腐化,胡作非为,纵情享乐。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纣王的荒淫无度到后来越来越夸张,他建造了许多富丽豪华的宫殿,还在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鹿台”,把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储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叫做“钜桥”的金库,把剥削来的粮食屯积起来。他命人用美酒装满大池子,抓来各种珍贵的动物,把它们切成一块一块的,挂在树上,这就是‘酒池肉林’,还一群裸男裸女在里面玩耍,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嬉戏玩乐。《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为他感到可怜和可悲,封纣王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婚嫁喜事。纣王和纣王的朝代离我们很遥远,纣王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警惕世人不能放纵欲望、终情享乐。

助纣为虐的来历: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国语•越语下》:“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纣王是臭名昭彰的暴君,成语“助纣为虐”, 说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残忍毒辣,为了满足自己疯狂变态的心理,怂恿纣王设计林林种种令人瞩目惊心的惨无人道酷刑,帮助纣王荒淫残暴。商纣王晚年奢靡浪费,兴建酒池肉林(水池里装满酒,在里面划船游玩:在树林里的每棵树上挂上肉)。暴虐嗜杀,使用炮烙(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挖比干的心,把人扔到满是毒虫的坑子里等等。他对待臣下一律采取重刑,稍有不是,就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的心上妲己还发明一种独特的刑具,叫做炮烙,用起刑来,十分残酷,这刑具是用铜制成的,长有五尺有余,宽约三尺,用刑时,将它放在火上烤红,将人捆在上面,人的身体一接触,马上就会烧得吱吱响,疼痛难忍,一会儿就会命归黄泉。

牝鸡司晨 (pìn jī sī chén) :源于《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听谗信佞,残杀忠良,驱逐正士,播弃黎老,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商纣王在位时,最宠幸妲己,只要是妲己的话,他都听,可以说唯命是从,妲己所欣赏的他就视为尊贵至极,妲己憎恨的他就立刻杀掉。这样以来,天下就不得安生,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由于妲己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称为圣人,剖开他的心看看究竟如何?”于是纣王就将比干活活杀死挖出他的心看看是否真有七窍。周武王替天行道,灭掉商朝后感慨地说了一句话:老母鸡一旦打鸣,家境就要衰落了。后人用“牝鸡司晨”比喻妇女窃权乱政。《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长孙皇后》:“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 《尚书•牧誓》节选: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把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 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 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恶贯满盈:语出《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极其残酷的暴君。为了推翻他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就出兵讨伐,大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商都朝歌。这时,周武王发出誓言,名曰《泰誓》。《泰誓》其中说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指:商纣王作恶多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我杀死他。成语“恶贯满盈”便出于此。

纣王囚周文王

五、比干

比干,子姓,比氏,名干,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宗室,商纣时重臣,纣王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比干在20岁时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帝乙死后又以托孤大臣的身份辅佐纣王帝辛。比干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从政40多年,比干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深受后世推崇。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明代《封神演义》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为何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春秋》里记载商纣王过错时提过“比干谏而死”,说的是比干是由于直言进谏而获死罪。《论语·微子》中也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比干是商王太丁之子,商王帝乙的弟弟,末代商王纣的亲叔叔。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纣王晚年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知道后说,作为臣子,必须死谏。纣王对比干行为暴跳如雷道,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国神比干的由来?比干为了挽救国家和人民宁愿剖心,牺牲自己的生命 。比干为了国家领土完整、 团结九州,兄弟四国九州一家亲为惠,惠为中华民族 。比干外为国有九鼎之功劳 , 内为国家的栋梁。国在危难之时,纣王不为国政;爱财爱美色,谗害百姓,违背天道。大臣纷纷劝谏,鬼侯被剁成肉酱,鄂侯被晒成肉干。比干自知道后果,但他想只要纣王却能回心转意,国家就有机会挽救过来。比干多次相劝,纣王不但不领会到自己的错误,大怒起来偏看看比干的心是不是七个窍,来表示比干的忠诚。比干直谏为国宁可磕死而不移!殷纣王为损害坚定之君的匠气,命无名捕差史带八百殷兵在太行山下的割切谷地里,去下甲板掺遭剖心。比干死后风教(道教风神称为天葬)差史赶马埋葬,第三天假意按照五灵扶德以安民心。无名捕差史为掩盖自己罪恶,虚编乱造民间危言四起 。历代皇帝和诗人立碑明证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周武王封比干封铜盘铭:轩辕王子比干垄,垄为国神。 国神比干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封神演义》中描述比干为不世出的贤人,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小说描述比干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的摘星楼,斥责妲己祸乱天下,并要纣王改过自新,以振朝纲,他对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矣”,因此开罪于纣王、妲己。后来妲己诈病,纣王借机向比干乞借一片玲珑心作汤,比干怒斥纣王昏庸无道,纣王杀心顿起,比干见纣王已无法再听谏言,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摘心而出,离开鹿台。后遇卖无心菜老妇,听言“人若无心即死”,遂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鸣呼。当中,纣王昏庸无道,听信妲己的谗言残暴百姓 ,比干知道妲己的真面目以后放火烧了狐狸洞,由此遭到了妲己的嫉恨。于是妲己装病,纣王焦急不已,妲己趁机对纣王说只要吃上一片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后,自己的大病就会痊愈。纣王听到自己的爱妃病情有救,于是召见比干入宫,并且判处比干剜心之刑,比干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随后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鹿台去了,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命丧黄泉,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始天尊的法旨封神,比干被追封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也有传说,因为比干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为“文财神”。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莫)。

比干

六、闻太师

闻仲,殷商太师,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率领雷部二十四员催云助雨护法天君),金灵圣母门下。精通“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有坐骑墨麒麟,能须臾千里,手执雌雄双鞭。与杨戬一样头生三眼,中间的眼睛拥有神通,可以放射出数寸白光,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是封神大战中商朝的代表人物,也是截教道人帮助商朝的关键原因。商朝的托孤大臣,商朝帝乙在位三十年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闻仲,帝乙之子也就是商朝最后一位帝王,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商纣王。闻仲是截教金灵圣母手下的大弟子,金灵圣母也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她师承于通天教主,通天教主门下四大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武当圣母,鬼灵圣母,她便是其中之一。金灵圣母法力高强,道行更是在阐教十二金仙之上。闻仲的声望并非空穴来风,他为殷商可谓是殚精竭虑,辅佐两朝君主,为人正直,忠心不二。

闻仲坐下墨麒麟,手使雌雄鞭。也是民间信仰中的“雷神”或“雷祖”。小说中商纣王之父帝乙在位三十年驾崩,托孤于太师闻仲。此人幼年曾拜师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门下,学成五十载后下山辅佐帝乙,作为法力无边、位极人臣的托孤元老,连纣王都对他敬畏三分。时与黄飞虎并称为殷商文武双璧,几乎以一己之力拱卫着殷商的江山社稷,他的一生南征北战,百战不殆,却在西征西岐时战死绝龙岭,亡于云中子所炼通天神火柱,其麾下众截教门人亦尽数丧于阐教姜子牙等人之手,也从此敲响了纣灭商亡的丧钟。

闻仲仅仅是截教三代弟子,但为何他在截教内部却拥有很高的地位?《封神演义》中提及的截教,为虚构宗教。在小说中是以通天教主为主的派系,是三教中势力最大的派别,享有“有教无类,万仙来朝”之美誉。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故此常被阐教、人道称为不够正宗: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在未封神之前,截教和阐教应都属于仙这一族群,封神时于其中挑出仙道不全者任命为神。截教教主为通天教主,座下四大内门首席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除首席弟子外另有乌云仙、金箍仙等随侍七仙;三代弟子如闻仲、余元、火灵圣母;四代弟子如余化、胡雷、吉立、余庆。外门弟子不计其数,有名讳者的就有二百多个,分为东海海岛和在商为官两大部分,出名者如四大外门精英弟子:赵公明、云霄仙子、琼霄仙子、碧霄仙子(三霄娘娘),以及九龙岛四圣、魔家四将、金鳌岛十天君、火德星君罗宣、瘟神吕岳、石矶娘娘等等。另外像罗睺计都、左辅右弼、九曜、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几乎都是截教门下。闻仲他是金灵圣母的徒弟,然而金灵圣母是通天教主最喜爱的一位徒弟。而且金灵圣母还教会闻仲(闻太师)许多的法术,金灵圣母不仅地位高,法术本领也非常的厉害,被誉为截教女仙之首。当年纣王登基时,曾当众夸奖闻仲(闻太师),纣王说: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闻仲不仅身为一国的国师,还是三代的元老,因为没有修仙的慧根,才委曲求全成为殷商的国师,并且全力辅佐帝乙,因他的忠义之心御赐的金鞭。

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闻仲扮演着一位重要的角色,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是商周大战中商朝的大将,他精通金木水火土遁的变化,他同二郎神杨戬一般额头也长有一只眼,不同的是他这只眼是横长,开天眼时眼睛能放射出数道白光,他的双眼能辩忠奸,分善变,判断是非对错。他的坐骑名为墨麒麟,麒麟头上长有一对风云角,拍一下便能在空中恣意飞行,速度惊人,瞬间便能驰骋千里。  闻太师还朝,商纣王介于身份,不方便亲自迎接,但是他下令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文武官员,全部都要到朝歌城外去迎接闻太师。这是什么礼节呢?这是迎接君王的礼节。闻太师虽然是臣子身份,可就连商纣王也对闻太师十分敬畏。

当比干被害死后,闻太师大怒,提出要驱除奸佞,废黜妲己一共十条建议。商纣王别的八条都爽快答应,唯独赶走费仲尤浑以及废黜皇后妲己没有立刻同意。他不敢命令闻太师,而是苦苦哀求。最后,闻太师坚持要求必须如此,商纣王竟然连这两条也答应了!在仙界,闻太师乃通天教主门下四大弟子之一金灵圣母的亲传弟子。换言之,闻太师是截教嫡传三代弟子。截教门下有上万仙人,金仙数以百计,但是,能够获得通天教主嫡传弟子身份的仙人极少。闻太师是其中之一。另外,闻太师虽然只是修行五十年,但天资卓绝,竟然已经进入大罗金仙境界。原文说:“尔闻仲曾入名山,证修大道,虽闻朝元之果,未证至一之谛,登大罗而无缘,位人臣之极品。”

像闻太师邀请各路仙人助拳时,他见了截教二代弟子赵公明,三霄娘娘、十天君等人,都是以道友相称。他本是三代弟子,凭啥和师叔们称兄道弟?只因封神仙界,有直系师承关系论师承,没有直系师承关系论修为。闻太师是大罗金仙修为,完全有资格和大罗金仙赵公明称兄道弟。 作为商朝军政两界最大巨头,作为截教三代嫡传弟子,闻太师在仙凡两界地位极高。闻仲死在绝龙岭。一生逢不得“绝”字。闻仲在学艺50年后,下山辅佐商汤时,问起自己将来的归宿时,金灵圣母就曾对他说:一生逢不得”绝“字。云中子曰:“贫道奉燃灯命,在此候兄多时。此处是绝龙岭,你逢绝地,何不归降?”为什么阐教门人都要把闻仲往“绝”字上逼呢?要知道,以燃灯道人的实力,灭杀闻仲并不难,但他依然要绕这么一圈。其实原因也挺简单,燃灯道人在执行“天意”,就像当初申公豹发誓要填北海之眼一样,应了他的誓言,那么闻仲也一样,当初师傅金灵圣母说他一生逢不得“绝”字,其实这也是“天意”,不是金灵圣母能说了算的。因此,在他死后封神时,也得到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统管二十四位雷神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闻仲的坐骑名叫神兽墨麒麟,墨麒麟大多出现在神话故事中,麒麟是龙和牛结合的后代,是招财进宝,辟邪的神物,当他全身被墨浸染更是武力和权利的象征,墨麒麟性格凶猛好斗,墨麒麟被金灵圣母所驯服,其原型是貂羚,金灵圣母又将墨麒麟转赠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闻仲。从他的名字中我们便可知道墨麒麟的外貌,通体墨色,威风凛凛,有人说被墨麒麟选中的人是天生的王者,这页不假,墨麒麟本就高贵,选中的人必定也是气宇不凡。墨麒麟的头上有一对风云角,拍一下便可霎时飞到空中,眨眼间飞行千里。墨麒麟跟随闻仲南征北战,经历了不少战争,功不可没。

墨麒麟是闻仲坐骑,对闻仲忠心耿耿,一直跟随着闻仲,为闻仲出了不少力,最后闻仲被云中子烧死在绝龙岭,留下了墨麒麟,最后封神之时闻仲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墨麒麟以他的战绩也被封神,成为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闻仲的坐骑。

闻太师(网络图)

七、苏妲己

妲己(dájǐ)己姓,名妲,帝辛王后,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苏王村)人。春秋战国及其之前,称呼女子为“名+姓”,称呼男子为“氏+名”。妲己乃是难得一见的美女,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对她言听计从,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使商朝灭亡。妲己即有苏氏公主,殷洪、殷郊后母,而纣王的另一个儿子武庚,妲己并非武庚生母。《国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认为其乃是有苏氏之女,按照《封神演义》妲己之父为苏护。

苏妲己是妲己的全称。真正的苏妲己,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一个天真、善良、知书达理的小姑娘。而后来的苏妲己,附在苏妲己身上的千年狐狸精。而这个狐狸精,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她是附在苏妲己身上的,苏妲己也就成了这个狐狸精的名字。书中交代的很明白,“妲己魂魄已被狐狸吸去,死之久矣。”苏妲己是来自青丘的九尾狐,也是最早出现在民间传说里的九尾狐。九尾狐被视为蛊惑人心的妖怪,因此特地还有对付妖怪的萨满巫师(类似与日本的阴阳师)。但其实最开始的开始,九尾狐本性纯良,以一个个部落的形式生活在掩人耳目的山中,与人类互不相干。有时会有上山采药的男子晕倒在山从中,九尾狐会化身女子将人类送到部落里治疗。而关于去九尾狐,还有一种说法,在九尾狐长出第九条尾巴的月圆之夜,萨满巫师剖其肚腹,食其肝胆,便可功力大增,长生不老。

女娲娘娘为何派了狐狸精扰乱天下?三月十五,是女娲娘娘的圣诞,因此宰相商容奏请纣王到女娲宫降香。商容在奏请纣王去女娲宫降香,说 “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而纣王因为见到女娲娘娘的容貌异常美丽,起了爱慕之心,就给女娲娘娘写了一首小情诗。纣王被女娲的圣像所吸引,顿时“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叁宫,并无有此艳色”,并在粉墙上题诗云:“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这就是商纣王题写的诗词, 这首诗形象的描写出纣王的淫欲,竟然能对圣母女娲动起了邪念,看来纣王的肾上腺分泌的有些过剩。正是因为这个邪念,女娲才,搞得忠义之士自身不保,天下生灵涂炭,以致最后失去了天下。

四大妖姬,是指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宠妃——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她们美若天仙,国色天香,妖媚动人,倾城倾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谓是一代红颜祸水,深得君王的宠爱。就连那一国之君为了她们无心朝政,甚至为她们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商之孙子宁无论,妲己端端是祸胎。”元朝画家、诗人王冕在读史之时发出的感叹,代表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苏妲己的基本态度。“红颜祸水”一词历来也经常用来形容这位虽然美艳但心如蛇蝎的宠妃。帝辛三十余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六百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又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他在位的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他又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艾,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混身充满了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妲己进入帝辛的生活领域时,正是商朝国力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新的都城正在风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起来,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也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离宫别馆,次第兴筑;狗马奇物,充盈宫宝;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丝竹管弦漫天乐音,奇兽俊鸟遍植园中,从此戎马一生的商纣王帝辛,终于在妲己这个小女人的导引下,寄情于声色之中。

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强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此时周文王已逝,继位的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于是武王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一路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地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腹部隆起,因为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已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

《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直到后世《封神演义》的神话,千古恶女的罪名,也终非她莫属。

妲己(网络图)

八、傅说

傅说,山西平陆县人,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商王武丁即位后,命甘盘和傅说为相。

1、傅说名字的由来?《孟子·告子下》里有段话,相信不少人都熟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这段文字前,孟子举了几个例子,说了舜、百里奚等,其中有一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的就是傅说(yuè)筑墙的故事,而傅说,就是傅姓的始祖。盘庚迁殷以后,权贵和百姓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建设新都城上,因此阶级矛盾得到缓解,商朝的国势处于上升阶段。后来,盘庚去世,王位相继传给了弟弟小辛和小乙。小辛和小乙在位时间都不长,且没什么建树。小乙去世后,就由小乙的儿子,也就是盘庚的侄子——武丁继承了王位,成为商朝的第23个君王。武丁即位时,朝政已衰。但武丁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即位后便决意振兴大业。《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为此,他下令群臣到各地去寻访、举荐贤能之士。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在自己的梦中有一个长着胡须的看起来很稳重的人站在那里,武丁就对这个人说出了自己的请求,现在的商朝已经变得很疲惫了,国家没有能够帮助人民的能力,官员们因为不想要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而开始推脱责任,这点让自己觉得很失望,但是自己却没有一个能用的帮手来帮助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为了这件事情武丁非常的忧愁。站在他梦里的老人对他说,我可以帮助你去做这些事情,因为作为商朝的子民我也想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不能去找你,只能你来找我,我不是一个囚徒,却和囚徒们待在一起,我叫傅说,如果你能够找到我的话,我就会帮助你完成这些事情。武丁听完之后很开心,想要张嘴问傅说现在在哪里,但是傅说就已经消失了,而武丁的梦也醒了。武丁醒了之后就开始在国家内部寻找这个人的消息,因为他说过自己不是一个囚徒,但是却和囚徒待在一起,这一点成为了武丁寻找他的重要线索,在武丁的寻找在,终于在一个洪水频繁发生的地方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他长得很黑而且脸上有胡子,和武丁梦里见到的人长得很像,武丁就问他为什么不是一个囚徒却和他们在一起,傅说回答说,因为这个地方经常会发洪水,而自己是一个没有事情的闲人,就喜欢帮助这些囚徒们一起干活,来减轻他们的负担。

武丁笑道:“他正是我梦到的贤人。”这时,大臣们虽然知道说是奴隶,但因为是上天指派来的,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武丁任命说为大宰,说当即权倾朝野说当上大宰后,对武丁忠心耿耿,毫不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武丁。他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得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振兴,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商因此复兴起来。国力强大后,武丁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捉获了大量俘虏做奴隶。商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或是“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在位59年,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商朝国君。他凭着雄才大略创造了商王朝的鼎盛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被称为高宗。而辅佐他成就大业的说,被武丁尊为圣人。因为说是在傅岩山找到的,武丁则为说赐傅姓,叫傅说。

2、傅说为什么能从统治阶级最低层摇身变成商朝臣相?商朝最励志的人物代表就是傅说,一代名相傅说在进入官场之前,只是一名奴隶,后得到商王武丁的青睐,担任商朝相国并辅佐武丁,颇有才华的傅说,最后协助武丁开创了“殷国大治”时代,下文讲述的就是商朝最励志的人物傅说:商王武丁提拔奴隶傅说为相的故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这件事在《墨子》、《国语》、《吕氏春秋》、《帝王世纪》、《尚书》等书中均有记载。武丁年少时,其父小乙让他在民间生活,颇知民间疾苦。他从民间选一位出身低微,但能帮助他成就大业的人,破格提拔,任以为相,「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这在当时是有很大阻力的。他三年不语,又托梦求贤,正说明其用心之良苦。但傅说不负武丁之望,为相后治国有方,使「殷国大治」。在傅说的辅佐下,商王朝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天下太平的兴盛局面。考古资料也说明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间,是商朝最繁盛的时期。

一天,武丁与大臣们在宫中议论国事,一只锦鸡从远处飞来,落在一个大鼎上鸣叫。武丁灵机一动,立刻朝后倒去,然后三年不语。这其中,巫师巫婆们曾戴着牛头马面在他的面前叫魂,大臣们也把他当作死人越位发号施令,一些后妃们也滥施淫威。但武丁就是不语。三年后,一天大臣们上朝,武丁突然从一旁走来,向大家问好。大家见武丁醒来了,甚感惊讶,这时,武丁说自己这些年被先祖召去了,向自己推举了一大个贤人,不任用它就不让自己回来。说着让画师画像,派出人丁到处去找付说。当时付说正在山西付岩山中带着奴兵们修建城堡,就被人请到王宫。付说见到武丁,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接受了武丁的封召,当上了殷商的宰相。可是,他上任伊始不是进行战争,而是说服了武丁王与他的后妃妇好,妇婐等人,及大臣甘盘,战将止只,与四方议和。并且亲自到与自己芥蒂很深的羌方去议和,到鬼方游说,灌醉了鬼王敖日则,绑到殷都议和。于是,议和大会在殷都召开,各方使者都提出一个个问题刁难付说,付说多方周旋,巧言相对,化解了夷方一个个疑问,让他们在议和的国书上按下了血指印。从此,殷人举舟揖贸易四方,驱车马帮助四邻,还把各国的学子弄到殷都上大学,研习天文历法,教习农桑技术,传授医学知识,使殷商走到全盛时期,历史上叫做武丁中兴。

傅说品德高尚,才干超群,他提出的治国方略,挽救了商朝的没落,是殷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身为奴隶时,创造了“版筑术”,如今俗称打墙,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推进了人类建筑史的进步;为相后,成为著名的中兴之相,留下了《说命》三篇,收录在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里。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其中通过君臣间对话的方式,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上篇记录的是傅说与武丁初见的过程,和他谈论君王要虚心纳谏的主张;中篇记录傅说和武丁讨论治国方略的对话;下篇则是君臣互相勉励的言辞,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为千古不朽的名句。

傅说

九、费仲

费亦作仲,《封神演义》小说更是将费仲描述为邪恶之星(廉贞星),职歪曲、诡辩、恶性,代表着生杀之星。商纣王的嬖臣。在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勾绞星”。费仲可说是一个奸臣,诡计多端,施计废除姜皇后,为自己谋得高官厚禄,最后商亡,被处斩首,这或许就是一个奸臣的归宿。

费仲应该是一个大夫,封在“费”(在今山东费县一带)地.费仲是嬴姓先祖大费儿子若木后裔。费仲的先祖费昌曾经加入商朝武汤一方,共同灭夏。在《史记 殷本纪》中如此记载费仲:“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史记·周本纪》:“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 费仲 而献之纣.”。还有一个人的记载和费仲基本相同,他就是周厉王时期的荣夷公:“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在费仲献计废除姜皇后的计谋后,妲己听了大喜,最后终于将姜皇后给废除了。费仲的心高气傲,总是显现出几分邪气,为了自己的前途,宁可碰得头破血流,也绝对相信自己,所以最后的下场只能用死来赎罪费仲是导致商朝灭国的最大奸臣之一。费仲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能人,不过就是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了,为了自己能够的得到高官俸禄不惜帮助苏妲己害死当时非常贤惠的姜王后。不过最后商朝灭亡的时候被斩杀了,这也是奸臣费仲的下场。

费仲为什么能封正神?费仲能封正神是为了善恶平衡,所以费仲被封了廉贞星。“廉贞星”古书称之为“杀星”与“囚星”。“杀”与七杀的性质相同,代表个性冲动;“囚”字代表傲气,不愿低头,常常一意孤行。在十四颗主星之中,最为高傲,个性也最为暴烈。在纣王身边虽忠臣不乏,但一国之败常小人一二足以,纣王任其玩弄朝政,最后商亡,被处斩首。费仲尤浑跟鲁雄伐西岐时,被冰冻岐山而捉,最后鲁雄、费仲、尤浑三人被斩。为平衡天上各职之神,费仲被领为邪恶之星,职歪曲、诡辩、恶性,尤浑封神榜上封为卷舌星,专主是非横事、招小人、有子不肖或有官非的神煞。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道行低者榜上有名。

费仲有着出色的政治眼光,据韩非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过一段关于费仲劝告纣王的记载。费仲对纣王说:“西伯昌贤良,百姓都拥戴他,诸侯都依附他,必须把他杀掉,否则一定会成为殷商的祸害。”商纣王说:“你既然说他是一个贤良的诸侯,怎么可以杀呢?”费仲说:“帽子虽然破旧,必定是戴在头上;鞋子虽然华美,一定踩在地上。现在西伯昌是您的臣下,他实行仁政,人们都归向他。终究会成为天下祸患的,难道不是西伯昌吗?臣下如果不用他的贤能为君主效忠,这样的臣子就非杀不可。况且君主诛杀臣下哪用得着那么多理由?”商纣王说:“仁义,是君上用来劝勉下面的人的。现在西伯昌是个好行仁义的人,杀他不合适。”费仲三次劝说,商纣王都不采用。其实费仲对于当时的武王灭商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不过这个贡献是间接性的。当时周国在暗自崛起的时候已经是被当时忠臣给发现了,而且还向纣王禀报过着件事情。纣王也是做了处理,把当时的周王给关押了起来。本来这件事情就能这么平息下去,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费仲这里,武王知道费仲是个唯利是图的人,就花大价钱吧费仲给买通了,通过费仲向纣王进贡非常多珍贵的财宝和美女,然后把周王就给放了出来,没过几年周王就把商朝给灭了。

费仲

十、周文王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文王在位约五十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利用业余时间创造了周易。可惜未及出师便先期去世,周人谥西伯为文王。话说商纣王好色淫乐,鬼侯献美女给纣王,但鬼侯的美女不喜淫乐,纣王恼怒,将美女烹后送与鬼侯。鄂侯知道后说了些纣王的坏话,纣王又将鄂侯煮了。周文王听说这两件事后,私下里发了些感叹,崇侯虎得知后就向纣王告发。纣王于是把周文王也抓了起来,并关在羑这个地方。在被商王囚禁期间,周文王在狱中发明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后世称之为《周易》。《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姬昌被囚期间,周室以稀世珍宝和美女将其赎出。姬昌出狱后献出洛邑以西土地以换取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允之,并赐他弓矢斧钺,使其可征伐任何诸侯。姬昌在渭水河边寻得姜子牙,并拜他为相。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姬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商纣王十分恭顺,实际上却更加积善修德。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

周文王如何创造的周易?在西周时期有一个叫做”文王演周易”的经典传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五经”中位于榜首的一部书。《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蓋【gài】即位五十年。其囚羑【yǒu】里,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周易与《河图》、《洛书》有密切的联系。《河图》出世,古人谓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是天下大兴之兆,表示天下将要易主,实现大兴。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象征意义同河图。传说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fú】妃献洛书,使得大禹战胜洪水,治水成功。此后,舜禅位于大禹)。古书中记载有:伏羲得到过《河图》,大禹得到过《洛书》,周也有《河图》,《尚书·周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为天之气运,可进而演化为《易》,《易》用与“天、神”沟通,预测祸吉,从而趋利避害,有《易》方可建国成功,成为“方国联盟”之主。伏羲得《河图》,作“八卦”,王天下;大禹得《洛书》,作《连山易》,其子“启”建夏朝;商人得《河图》,作《归藏易》,“成汤”革命建商朝;周人得《河图》,作《周易》,武王伐纣建周朝。周文王将伏羲的八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周易·易传·说卦传》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大意是说明“后天八卦”的周流运转,有一定的天时和规律。“后天八卦”是从四时、四季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周易·易传·说卦传》中认为“后天八卦”体现的是万物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过程。《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

周文王有百子分别叫什么名字?传说周文王有很多的儿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在路边捡到雷震子的时候,他已经有九十九个儿子了,加上雷震子这个雷公嘴,正好一百个,所以说文王百子。在《封神演义》中,许仲琳也没写周文王有多少妃子,而他的儿子们也有不少是收养的,但就算许仲琳说姬昌有百子,他也没把这百子的名字及职位都告诉大家。而在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之前,民间已有名画《百子图》广为流传,许仲琳或许是为了体现文王的博爱所以才向《百子图》借鉴,给文王也安排了一百个儿子。而到了清朝,意大利人郎世宁再创《百子图》,民间文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想象力,开始为文王的孩子们“指名道姓”,于是他们就结合《封神演义》及民间传说,把文王的儿子们安排了个遍,从大到小名字及封地如下:长子:姬伯邑考,长相帅气多才多艺,妲己调戏不成因爱生恨将其杀死,接着做成肉饼赐予姬昌食用,后来姬昌出狱呕吐不止吐出三个兔子,伯邑考也算完成了救父的任务,最终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次子:姬发,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三子: 姬鲜,史称管叔鲜;四子: 姬旦,史称周公旦;五子: 姬度,史称蔡叔度;六子: 姬振铎,史称曹伯铎;七子: 姬武,史称郕叔武;八子: 姬处,史称霍叔处;九子: 姬封,史称康叔封;十子:姬载,号称聃叔;十一子: 姬奭,史称召公奭;十二子:姬叔乾,伐商时实力不济被张桂芳副将风林所杀,后被封为天贵星,北宋时转世为小旋风柴进,为柴荣后人;十三子: 姬郑,史称毛叔郑;十四子: 姬雝,史称雍叔雝;十五子: 姬晧,号称东祥晧叔;十六子: 姬高,史称毕公高;十七子: 姬武,史称郧叔武;十八子: 姬酆,号称东瑞酆叔;十九子: 姬葡,史称郇叔葡;二十子: 姬隐,号称东昌隐叔;二十一子:姬绣,史称滕叔绣;二十二子:姬伯廖,号称东平伯廖;二十三子:姬虞仲,号称济阳虞仲;二十四子:姬叔坤,伐商时死于邬文化的奇袭,后被封为飞廉星;二十五子:姬郜,号称济阴郜叔;二十六子:姬越,号称会稽越叔;二十七子:姬向,史称谯叔向;二十八子:姬凡,史称汲叔凡;二十九子:姬戎,号称陈留戎叔;三十子: 姬穀,号称南阳穀叔;三十一子:姬牟,号称泰山牟叔;三十二子:姬葛,史称梁叔葛;三十三子:姬谭,号称平陵谭叔;三十四子:姬滑,号称河南滑叔;三十五子:姬遂,号称河北遂叔;三十六子:姬艮,史称召叔艮;三十七子:姬鄣,号称汝北鄣叔;三十八子:姬江,号称汝南江叔;三十九子:姬邢,号称襄国邢叔;四十子: 姬冀,号称皮县冀叔;四十一子:姬徐,号称下邳徐叔;四十二子:姬舒,号称庐江舒叔;四十三子:姬弦,号称弋阳弦叔;四十四子:姬郐,号称琅琊郐叔;四十五子:姬厉,号称义阳厉叔;四十六子:姬项,号称义阴项叔;四十七子:姬英,史称楚叔英;四十八子:姬兑,史称邗叔兑;四十九子:姬申,号称蒙阴申叔;五十子: 姬共,号称汶上共叔;五十一子:姬夷,号称城阳叔夷;五十二子:姬孝,号称沂水叔孝;五十三子:姬悌,号称渑池叔悌;五十四子:姬忠,号称临潼叔忠;五十五子:姬信,号称潼关叔信;五十六子:姬叔礼,伐商时死于邬文化的奇袭,被封为胎神星;五十七子:姬叔义,伐商时死于邬文化的奇袭,被封为独火星;五十八子:姬廉,号称穿云叔廉;五十九子:姬耻,号称汜水叔耻;六十子: 姬坎,史称凡叔坎;六十一子:姬叔德,伐商时死于邬文化的奇袭,被封为宅龙星;六十二子:姬正,号称界牌叔正;六十三子:姬康,号称青龙叔康;六十四子:姬美,号称佳梦叔美;六十五子:姬伯,号称三山叔伯;六十六子:姬仲,号称陈塘叔仲;六十七子:姬启,号称游魂叔启;六十八子:姬元,号称金鸡叔元;六十九子:姬奇,号称岐山叔奇;七十子: 姬异,史称应叔异;七十一子:姬离,史称樊叔离;七十二子:姬叔明,伐商时实力不济于渑池县被张奎所杀,后被封为东斗集福星官;七十三子:姬亮,号称西昌侯叔亮;七十四子:姬平,号称东海侯叔平;七十五子:姬顺,号称西海侯叔顺;七十六子:姬广,号称南海侯叔广;七十七子:姬达,号称北海侯叔广;七十八子:姬安,史称郑叔安;七十九子:姬崇,号称南昌叔崇;八十子: 姬敬,史称邢叔敬;八十一子:姬叔升,伐商时实力不济于渑池县被张奎所杀,后被封为中斗玉德星官;八十二子:姬温,史称芮叔温;八十三子:姬良,史称滑叔良;八十四子:姬巽,史称密叔巽;八十五子:姬叔吉,伐商时成为了魔礼寿花狐貂的口中餐,后被封为地网星;八十六子:姬恭,号称中山叔恭;八十七子:姬俭,史称韩叔俭;八十八子:姬让,号称西祥叔让;八十九子:姬勇,史称荀叔勇;九十子: 姬仁,史称随叔仁;九十一子:姬智,史称巴叔智;九十二子:姬健,号称骊戎叔健;九十三子:姬谦,号称弋阴叔谦;九十四子:姬诚,号称西瑞叔诚;九十五子:姬节,史称贾叔节;九十六子:姬进,史称毕叔进;九十七子:姬颐,史称聃叔颐;九十八子:姬需,史称蒋叔需;九十九子:姬蒙,史称茅叔蒙;一百子:姬震,于燕山收养,又称雷震子,西岐先锋之一,最终肉身成圣。

百子图

周文王与兔子名字的来历?纣王本来打算要把几位诸侯处死,但西伯侯在纣王面前表现的很老实,很顺从,又加上旁边的忠臣说好话,西伯侯姬昌的死罪被免。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姬昌被囚禁在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不得回西岐。时间慢慢过去,姬昌在朝歌被囚禁了好几年,身在西岐的姬昌长子伯邑考日夜想念父亲,另外西岐没有姬昌就日渐颓丧,所以伯邑考想进宫面见纣王,把姬昌给放出来。文王长子伯邑考(电视剧图片)伯邑考带了三件非常珍贵的礼物,有七香车,这是一种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还有醒酒毡,酒醉后站在上面不久就会醒酒,最后一件是白面猿猴,是个得道千年的白猿,善会三千小曲,八百大曲;善为掌上之舞;善看人间妖魅。伯邑考进宫后,纣王看到三件宝贝后十分高兴,当时陪纣王坐在一旁的还有狐狸精苏妲己,本来纣王龙颜大悦,就要准备放掉姬昌,苏妲己看到伯邑考英俊非凡,心生爱意,借学琴的借口半夜叫伯邑考到她房间,向伯邑考表达爱慕,谁知伯邑考誓死不从,将苏妲己推翻在床。妲己一看,还从来没有人这么拒绝过自己,怒火中烧,大喊“非礼”,士兵走了进来,随后纣王进来,妲己向纣王哭诉,纣王非常生气,命令人把伯邑考拉出去杀死,剁成肉陷。这还不解恨,还要士兵用伯邑考的肉做成肉包子,送给伯邑考的父亲——西伯侯姬昌吃掉。姬昌本来就会算卦,他早已算到自己的儿子伯邑考会被杀死,马上送来的肉包子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姬昌为了不表现出来,只得表面上装作很开心地吃下去,吃完后姬昌偷偷哭。纣王听人禀报姬昌很开心的吃掉包子,命令士兵把姬昌放了。姬昌返回西岐后,众人接驾,姬昌突然感觉心生恶心,于是吐了起来,可是吐出来的却是三只兔子,姬昌抱着三只兔子大哭起来。兔子名字的来历就是根据谐音西伯侯“吐子”而来,因人有三魂,所以西伯侯吐出三只兔子。据说,这就是“兔子”名字的来历。

周文王为成就大业背姜太公,却因一个错误,让周朝只存续了八百年?当姬昌听到姜子牙是一直在等他时十分激动,请求他和自己一起安定天下。周文王见纣王无道,决心起兵造反。但是,他觉得身边缺乏一个深谋远虑、运筹指挥的助手,于是是悉心查访,搜罗人才。正是春光明媚的早春,周文王带了文武随从到渭水边游玩。花红柳绿,春草萌生,景色宜人。文王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听见了远远传来的清晰的歌声,歌声唱道:“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文王一行顺着溪走了一里多路,看见一个白发老翁正稳坐河边钓鱼,文王已经走到他跟前,只见老翁仍然专心垂的,旁若无人。文王看那老翁的鱼竿,真是有点奇怪:一根长线上系着一个直钩;钩上也没有鱼饵,更奇怪的是,那那鱼竿向上翅起,鱼钩离水面悬空三尺,这样钓鱼,哪能钓得着呢? 文王欠身向老翁施了一礼。吕尚才握着钓竿说:“来者何人?”文王说:“我是西伯姫昌,今日出外游猎,听说你是一位贤才,特来拜访。”吕尚头也不扭,说道:“你是出猎游玩,赏玩风景,并不是真的为了访贤而来。况且,我只不过是一个钓鱼的老朽,年纪已经八十岁了,还妄想取什么功名?我恐怕会妨碍你的游兴,请你回去吧!”说完,收起起鱼竿,走进了芦苇丛中。

文王见老翁在自己面前高傲自尊,更觉得吕尚是个气度不凡的人,心想,怪我还不够恭敬。我应该郑重严肃地请他,哪能借游猎之机把他带走呢!于是,文王回去斋戒了三天。第四天,特地带着文武官员和车驾来到了溪。

这时候,吕尚仍然坐在河边,唱着自己编的歌,那歌声唱道:“短竿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那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原来,吕尚已经看清文王礼贤下士,极有风度,本想出来辅佐他。现在,文王二次又来了,吕尚的雄心壮志就要实现了。

文王见了吕尚,连忙施礼问候,吕尚慌忙答了礼,两人来到吕尚的茅屋,讨论起天下大事。里,生文王问:“现在纣王无道,民声沸腾,我有心兴兵伐纣,安邦立国,您您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而姜子牙为了试探姬昌的决心,让他背自己回家。即使姬昌也是身体垂老之人,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努力将姜子牙背起。路越走越艰难,终于在走到808步的时候坚持不了停下来了。周文王平时久居高位,身娇肉贵的,哪里做过背人这样的事情,刚走出一段路也就八百的样子,便气喘吁吁难以坚持,只能把姜子牙放下。事后姜子牙对周文王说道:”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便保你江山八百年!”但是我们知道,周朝是指西周和东周,一个三百多年,一个五百多年,而到东周的时候诸侯割据,君王名存实亡,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这要归因于姬昌当年背姜子牙时犯的错误。姬昌背上姜子牙本来是要回家的,却走错了方向,在错的道路上走了三百步,才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走了八百步,这就是后来出现东西周的原因。《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周文王》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