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周易名人姓名故事-兼出自《易经》的佳名拾趣

一画开天分阴阳,两画动静知消长。三画八卦生万物,先天太极动有常。《周易》为何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易更三圣”中哪三个先贤?周敦颐《太极图说》:区区249字,道破宇宙之真谛!

《周易》是中国周代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对《易经》有很高的评价。比如,“药王”孙思邈就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也说过,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易经》,也就是《周易》。《易经》有“三易”之说。夏朝的时候有《连山》,商朝的时候有《归藏》,到周朝的时候,周文王和周公共同完成了《周易》。《周易》是以《乾》《坤》二卦开始,《连山》是以《艮卦》开始,《归藏》是以《坤卦》开始,起始的卦序不一样。现有的六十四卦,据说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周易》《连山》《归藏》的主要作用是占卜。《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 难。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相传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这就是所谓的河图、洛书,是上天给蒙昧的人类的最大垂示。伏羲氏依此定出八卦。八卦由两种符号组成,这两种符号就是阳爻“”和阴爻“”,阳爻和阴爻由下而上组合三次就是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将八卦两两重叠,衍生了六十四卦,并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即《易经》。再到春秋时期,孔子发现《易经》已经很难读懂,于是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远古时期 “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随着《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汉代《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魏晋隋唐时期,易学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晋唐重易理的特征。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晋代王弼著《周易注解》,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唐代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南宋时期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一、出自《周易》的佳名拾趣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古代易学大师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知变化之道,明旺衰之理。而天文之星宿运行、斗转星移、甲乙丙丁、六十甲子;地理之子午卯酉,朱雀玄武,地理风水;人事之占卜用事,皆由易经之发展而来。黄石公的《素书》曰:“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易,是个象形字。看外形与其说是蜥蜴,倒更像一直昂头伫立的变色龙。易,也就被赋予了“变化”的含义。(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简:“  ”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中国古近代名人的取名也不少来自《易经》。《周易》可谓是取名的宝典。《易经》自古便是群经之首,故而遵循“易道”而行事之人,自古多为人上之人。所以很多人都想从周易中给宝宝取名。《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蕴含了命理学、阴阳学、五行学、心理学学等知识。最早服务于皇室,用于朝代名的制定,皇帝的帝号,年号,谥号的制定,皇太子的命名,是不传于民间的秘宝。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名称取自于《易经》,分别是元朝和明朝。忽必烈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朱元璋为自己建立的朝代取名为“大明”。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皇帝取年号都很有讲究,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共有八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号都与《易经》有关,或直接源于《易经》的经传文本,或由《易经》的理念衍生。汉武帝首创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就是源自《易·乾卦》——“元亨利贞”。隋炀帝杨广,取年号为“大业”,语出《易·系辞传》:“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只用了一个年号——“贞观”。“贞观”出自《易·系辞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唐高宗曾取年号“咸亨”取自《易经·坤卦》“含弘光大,景物咸亨”。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用过年号“乾德”,出自《易·乾卦》。元朝国号出自《易经·彖传》中“大哉乾元”。明朝国号源于《易经·彖传》“大明终始”。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出自《易·无妄卦》:“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崇德”,出自《易·随卦》:“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还有“乾隆”“嘉庆”“道光”等,均出自《周易》。

汉字中含有五行,数理中含有五行、音律中含有五行,通过不同姓名汉字的组合,显现出不同的吉凶暗示,并表现于人体阴阳五行气场的顺畅与带涩,通则吉顺、滞则凶险。姓名经后天人为补救,可调整人体五行气场微循环结构,使人达到趋吉避凶的吉祥作用。其作用与方位、颜色等等补救措施同理同功。有的命理师认为,姓名决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称呼的简单符号,它还结合易经的宇宙全息规律,通过姓名中字的形、音、义、数、组合等所产生的五行磁场的诱导力,配合汉字的笔画数、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对人的起到一种暗示作用,从而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健康、事业、婚姻、财运、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周易起名的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周易八字起名,主要是用字的五行补益八字五行的不足。生辰八字起名字,首先要根据八字四柱来看五行的平衡,判定五行喜忌。八字中每个要素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的一个,强则抑之,弱则补之。这个“抑”和“补”就是要巧妙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达到五行的平衡。周易取名三才:二是周易取名字义。以即天、人、地三才配置相生,用字的字义也要吉祥,同时注重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配置。三是周易取名五行:五行就是周易中常说的木、火、土、金、水。易经中各类事物均可以五行来区分,如干支、地支、季节、方位、人体、颜色、味道等等。五行有相生与相克的特质来了解元素之兴衰,来判别事物的起伏变化和你一生的好坏吉凶。四是周易取名八字:八字是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取名的第一步即是分析八字,知道五行所缺并找出喜用神。《离骚》中屈原吟道:“皇览揆余祁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意思是说父亲仔细端详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为何要端详孩子的生辰呢?其目的就地查看孩子的先天五行。然后根据五行的旺衰强弱,给孩子取个相应的好名字。可见按孩子的五行取名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取名习俗。鲁迅笔下的闰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是这样说的:“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年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五是姓名用字直接取自《易经》名言名句、易经六十四卦和相关卦爻辞。《易经》的哲理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所以从易经中找比较大气的名字是比较简便的。如【元吉】,出自《易·坤卦》:“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元吉”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名字,而且从外在看带有吉字,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吉祥的一个名字。该词汇在易经中的意思也就是代表吉祥的,所以给孩子起名为“元吉”,能寓意孩子将来会大吉大利,生命平安顺遂。

如名诗名词一样,佳名也是一种创作。这句话出自杨易程所著的名动中国丛书(《中国姓名学》、《中国姓氏学》、《中国起名学》、《周易起名学》、和《百家姓氏起名宝典》绪言中,详论了佳名的重要性和判断标准。好的姓名,总是以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意境,是要用一生来维护的品牌。一个好的名字让人看起来美观、读起来顺口、品起来有意味、听起来朗朗上口就是成功的名字。或阳春白雪、或小家碧玉、或含蓄、或委婉、或寓意、或抒志….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总是祈望他(她)一生平安、幸福吉祥、身健志坚、富于理想、努力进取、自强自立、崇德广业、为国栋梁等等。所以,佳名总是有美好而积极的意蕴和寄托的,言志、托意、寄兴、抒情、尚贤、寓理、祝福、祈愿、舒心、遣怀等等,都是佳名美好的蕴含。一个人有恰到好处的佳名、雅号,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与时俱进社会人文,也是时尚文化折影的高雅文化的象征,应当是一幅雅诗韵味、赏心悦目的意境思想,它是名主意境思想的一首简短的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主题。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含了人的精、气、神。拥有一个卓尔不群、幽雅上口、意境高阔、言心言志的好名,的确可以给您增添魅力,让您受益一生。

佳名的标准除命理、数理外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好叫、好听、新颖、典雅、含蓄、形美。好叫,即叫着顺嘴,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有音律美感;好听即字义要吉祥,谐音要吉利;新颖,就是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唯我独有,不易被人侵犯;典雅,就是观之可敬、读之可亲、呼之可爱、品之可口,不染尘俗;含蓄,就是意境幽深,内涵丰富,合乎中正之德;形美,就是符合美学原理,结构搭配错落有致,笔画匀称,富有生机。

运用八卦来命名,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的运用,由于《周易》难懂,一般民众很少使用八卦来命名,采用此种命名方式的大都是文士名流,或者是精于算卦之人。卦代表着八个方位,对应的是东方(震),东南(巽),南方(离),西南(坤),西方(兑),西北(乾),北方(坎),东北(艮)这八个具体方位,括号内是这八个方位在八卦中的名称。八卦之中,以乾、坤两封最为重要,乾代表着天,坤代表着地,这两封被古人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所以,周易八卦经常被用于预测社会和自然的事物。也有人用来占卜吉凶,用八卦的方位来取名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根据周易八卦起名。运用周易八卦起名,最直接常见的方法就是用卦名来给宝宝起名,比如田震、戴震、陆离、萧乾等。南宋末年有一位才学渊博的学者名叫黄震,他的字是东发。将名、字联系起来,他的名字就将八卦与方位相对应起来。《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雷乃发声”;东发又与“万物出乎震”的意思暗合。但是不是随便哪个卦名都适合自家宝宝的,所以在根据周易八卦起名时,了解八卦五行的相生相克等情况很重要。

明清以前运用八卦讲究含蓄、隐晦,以寓意曲折绵密取胜。如乾卦的卦象是:天、君、父、玉、金、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使用上述卦象来命名的,其实质都寓含了一个“乾卦”之意。如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字天赐,号空洞子,其名梦阳,正与乾封为纯阳之卦象合。字天赐的“天”又是乾卦象,号空洞子,又寓有“天”、“圜”之义。又如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是冰,字少温,他的名字都与乾卦的卦象相合。阳指乾卦,冰为乾卦的卦象;字为少温,即寒,冰的意思,也与阳冰意思相合。如坤卦的卦象是:地、布、釜、吝啬、均、子母牛(小母牛)、大舆(大车)、文、众、柄、黑。凡是使用坤卦卦象的命名,都寓含了“坤卦”的意思。如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吕布,字奉先,吕布的“布”是坤卦的卦象,奉先有“母”的含义,故可视为以坤卦命名。

震卦的卦象是:雷、龙、玄黄(苍色)大涂(大路),长子、决躁(急速)、苍稂竹(青色幼竹)、蕉苇(青色芦苇);在关于马的象征中,象征着善于呜叫的、足部有异色的、足部特长的、白色额头的马;在关于农作物象征中,象征那些果实生于土中的作物;都是为了合震卦之意。其实质与朱震、戴震、黄震名相同。实为“震”之义。

至于以巽卦、坎卦、艮卦、离卦等卦象来命名的,历史上也不少。因为巽、坎、离;艮四卦均像树木,巽像幼树、坎像大树、艮像老树、离像枯树;艮又与碎石、小石、门阙、小路等常见物有关;离与火、电、太阳、戈甲、鳖、龟等物有关;坎与沟渎、劳马、月、地下水、弓轮等物有关;巽与木、长女、风、绳索、气味、高等有关。这些卦象都是日常所见之物,易为人用来取名,以卦象而得卦名,如南宋初官员黄龟年,龟年既有长寿之意,又与离卦卦象中的“龟”相合。

南宋末年有一位才学渊博的学者名叫黄震,他的字是东发。将名、字联系起来,他的名字就将八卦与方位相对应起来。《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雷乃发声”;东发又与“万物出乎震”的意思暗合。如北宋末将领杨震,字子发。南宋初年被称为汉上先生的学者朱展,也是字子发。中国历史上以八卦取名的名人还有许多,如东汉大臣杨震、唐朝大臣郭震、南宋大儒朱震的弟弟朱哭、明朝将领李震、明代哲学家王良、明朝文学家茅坤、明朝学者吕坤等。也有不用卦名,取意爻辞的。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字子龙,是用“云从龙,风从虎”之意。明朝万历进士高攀龙,字云从;其名也是取自震卦爻辞。

唐代精于品茶之道,并撰写《茶经》一书的陆羽,被后人誉为茶圣。他字鸿渐,其名字是摘取《易‘斯封》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一句中的字而成。又如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是冰,字少温,他的名字都与乾卦的卦象相合。

从古文,古谚、诗词中摘字取名,立意新颖,语意隽奇,怡人耳目,可使人名寓意深刻,韵味悠悠。同时人名中浓缩反映出的优秀诗词的清词丽句,既可以发人深思,引人回味,又可以反映出多种不同的风格。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以易经取名字,不仅大气,而且有趋吉避凶之意义。以下稍微举几例。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字观光。出自《易经·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王安石,字介甫。字中一个“介”字,名中一个“石”字,出自《易经》的<豫卦>的六二爻,原句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王安石名字出自《易经》为经史学界所考证!

吕蒙正,字圣功。北宋时考中状元。名字出自《易经》之<蒙卦>,原句为:“蒙以养正,圣功也”。陈诚,字辞修。名字出自《易经》之<文言>,原句为:“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出自:《损卦》六五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释义:十朋之龟是大龟的意思,在古代大龟很珍贵。元吉是大吉的意思。自上佑也是说会得到上天的保佑。

黄裳(1044-1130) 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出自:《坤卦》六五曰: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释义:黄是高贵之色。裳是下衣,穿在里面。文在中也是说内心很有文采。

陆羽,字鸿渐。名字出自《易经》之<渐卦>,原句为:“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陆羽,被后世奉为茶圣。

日本最有作为的天皇,明治天皇,明治二字出自《易经》的<说卦传>,原句为:“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含义为向着光明治理天下,故称明治天皇。

大正天皇,明治天皇之子,大正二字出自《易经》之<临卦>,原句为:“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出自《易经·系词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来知德(1525-1604) 明代易学家。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尤精于《易》学,主张“理、气、象、数”四者的统一。出自:《易传》“日新之谓盛德。。。。。极数知来之谓占。。。。。”。释义:天天都有进步叫做盛德,通过推演蓍草得出卦象预知未来叫做占。

陆羽:字鸿渐。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尊称为“茶圣”,陆羽三岁时被智积蝉师收养,智公以《周易》演卦,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

骆宾王,字观光。出自《易经·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察另一个国家优美的风景和灿烂的文化,有利于观察者将好的精神运用于自己国家的建设。

阎立本,字立本。出自《易·系辞传》:“刚柔者,立本者也。”《论语·学而篇》也有名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赵云,字子龙。源自《易经/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做而万物睹。”

释义:比喻有相同特质的东西会彼此吸引,相互感通,有美好内在或人格的人只要一站出来,万物便能清明地见到,有如在天翱翔的飞龙。

白居易,字乐天。源自《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释义:乐观的对待自然趋势,知道命运本身无可更改,也就不会庸人自扰了。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史学家。出自《易经·系词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吕蒙正,宋代宰相,字圣功。名字出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晁补之,字无咎,北宋词人。名字出自《易经·系辞上》:“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名字出自《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毛泽东的表字,源自《易经·系辞上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易经·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出处:《豫卦》六二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释义:被石头所困,但不会长久,大吉。原因是有中正之德。

章含之 中国现代著名的政论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章士钊先生之女,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乔冠华之妻.出处:《坤卦》六三曰: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释义:章是文采的意思,有文采但必须含蓄才会吉利。给国君办事,没有成就但有好的结局。(不是真的没有成就,是因为害怕功高盖主才故意隐藏自己的功劳,以求得到好的结局。)

臧克家(1905—2004).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出处:《蒙卦》九二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释义:克是能的意思,子克家就是说儿子能够把家治理好。

高行健(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处:《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义:天道刚健,君子要效法天做到自强不息。

尉健行,健行二字出于《易经》的<乾卦>,原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莫文蔚,莫文蔚名字的来历,根据莫文蔚的父亲莫天赐说:“我引经据典,文蔚两字可追溯至《易经》的<革卦>: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莫文蔚人如其名,明白艺人必须顺应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形象,一如花豹的斑纹,随着时间,愈变愈美。”

王十朋,南宋名臣。出处:《易经》之<损卦>,原句为:“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黄裳,名字出处:《易经》之<坤卦>,原句为:“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章含之,章士钊之女,名字出处《易经》之<坤卦>,原句为:“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

列御寇:战国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出自《易·蒙卦》:“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阮咸:字仲容,西晋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出自《易·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檀道济:南北朝时宋朝名将。出自《系辞传》第四章:“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骆宾王:字观光,唐诗人,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出自《易·观卦》:“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刘知几:字子玄,唐史学家。有《史通》一书传世。出自《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出自《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出自《易·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王十朋:字龟龄,南宋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出自《易·损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申时行:字汝默,明代官员。出自《易·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钱谦益:字受之,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出自《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谦卦和第四十二卦益卦。

李光地:字晋卿,清政治家,理学家。康熙时名臣。出自《易·晋卦》:“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出自复卦第四爻“中行独复”及其象辞“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唐朝四姐之一的骆宾王,字观光。出自《易经·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阮咸,字仲容,西晋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出自《易•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出自《易·乾卦·文言》:“元者,善之长者也。

刘龑,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龑”[yǎn]是他本人造的字,出自《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出自《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北宋文学家。出自《易·系辞上》:“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南宋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出自《易·损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南宋词人。出自《易•坤卦》:“六五。黄裳,元吉。”

何天衢(?-1527),字道亨。出自《易•大畜卦》:“上九。何天之衢,亨。"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出自《易•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明理学家。出自《易传》:“日新之谓盛德……极数知来之谓占……”

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明代官员。出自《易·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明哲学家、科学家。出自《易·系辞上》:“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姚际恒(1647-约1715),字立方,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史学家。出自《易·恒卦》:“《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晚清名臣。亦取鸿渐之意。

王岐山(1948- )。出自《易•升卦》:“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二、中国十大周易大师姓名故事

1、伏  羲。为什么是伏羲“始作八卦”?汉伏羲“始作八卦”标志周易文化的开端,易经文化的源头从这里开始。伏羲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伏牺及太昊等,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先天八卦是伏羲氏创造的。据说,伏羲氏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品类万物”,最终将整个世界抽象成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卦象。这八卦各有所象征的事物,其组合起来,可以显示宇宙万物、人间万象的方方面面和种种变化。。《日者列传》中引司马季主之言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这是以史书的形式最早记载伏羲作八卦的事实。此后,扬雄在《解难》中说:“是以宓羲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又在《法言·问道》中说:“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汉代孔安国的《尚书序》、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伏羲为“三皇”之首,从此,“三皇五帝”之说就流行起来。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曰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这里又引出河图的问题,以解释《周易·系辞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是始作八卦的圣人。汉人认为,伏羲时黄河出龙马,身有文,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这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述历史的一个典型事例。总之,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有史书可依的。

20200903214740461

伏羲“始作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周易·系辞下传》中讲两种画八卦的方式。其一为:“昔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纪》征引的就是这一条。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作卦。二:“龙马负图出于河,圣人则之,以画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从渭河里出来,伏羲氏参考河图的规律,画了八卦。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伏羲观象于天,取法于地,作成八卦,八卦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表现了人的主体性。所谓“圣人”,就是睿智和德性的代表,这虽是后世人追加于伏羲的,但是能够反映伏羲作八卦是一种智慧的创造。“《伏羲易》是一部无字天书,全部内容仅有八个卦象,即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但却对易经的发展,乃至华夏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伏羲易》将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对立统一的两部分,承认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的结果,奠定了阴阳理论的基础。其次,《伏羲易》发展出了八卦理论,并建立了八卦预测模型,通过八卦万物类象,建立了八卦与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易经理论及易经文化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后世又将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并给六十四卦系上了卦辞和爻辞,又衍生出了花样繁多的占筮方法(如六爻、三式、梅花易数等等),但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层面,后人至今仍未能超越《伏羲易》的阴阳和八卦理论。第三,《伏羲易》不但确定了阴阳八卦理论,还构建了伏羲先天八卦模型,模拟了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运动过程,尤其是模拟了宇宙生成、万物演化的规律,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化生规律。同时将八卦按照先阳后阴的顺序排列,因此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排列顺序,以及“天地定位(乾上坤下)、山泽通气(艮右下兑左上)、雷风相薄(震左下巽右上)、水火不相射(离左坎右)的方位。由此建立了先天八卦模型中八卦与数字和方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八卦是由阳爻—和阴爻–组合。爻者交也。卦才挂也,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比如日月运行,四季变化,草木荣衰等等。或者,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如果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不多不少。分别为。为什么要三个爻叠加呢?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王”字是说,王,三横划从下至上依次为地、人、天。王者,天、地、人一以贯之,全部精通,就可称王了。三爻中,下面一爻代表地,上面一爻代表天,中间一爻代表人。于此三爻的含义,可见古人对人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八卦的第一卦为乾卦。为乾。三阳爻组成,代表纯阳,至刚至大。代表天、圆、君、父、玉、寒、冰、大赤、良马,为龙。第二卦为坤卦。为坤,三阴爻组成,代表纯阴。至阴至柔。代表地、方、田、布、玺、文、众、黑。第三卦为震。为一阳初生,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雷、龙、玄、黄、长子、健。第四卦为巽卦。为巽,一阴初生,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风、木、长女、白。第五个卦为坎卦,为坎,阳气渐长,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水、隐伏、月、次子。第六卦为离卦。为离。阴气渐升。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火、日、电、中女、甲胃。第七卦为艮卦。为艮,阳气升至极限。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山、狗、少男、小石。第八卦为兑卦。为兑,阴气升至极限。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泽、少女、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鲧,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唐·司马《史记. 补三皇本纪》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闢,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聊补阙云。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犧风姓,出《国语》。其华胥已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20200903214812273

 

先天八卦图

2、周文王。周文王为何被称为周易创始人?周文王作《周易》,为何重演“八卦”,作“后天八卦”?周文王:易学奠基人,后天八卦创始人。六十四卦金钱课的创始人。易学、术数、占卜、中医、针灸、风水学等都应用到后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指距今大约3000年的商纣王时代,纣王任命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纣王搜刮民财没有限度,杀戮不止,沉溺于逸乐与美酒。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把她嫁给了纣王。然而,九侯的女儿不喜欢过度玩乐,纣王发怒杀死了她,还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义愤难平,向纣王激烈谏争此事。纣王把鄂侯杀死后熏成肉脯。西伯侯听说后,暗中悲伤地叹息。这个情况被崇侯虎知道了,他向纣王告发了西伯(《史记·殷本纪》)原文: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之,将不利於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砲格之刑。纣许之。。崇侯虎还观察到西伯实行德政,招揽天下贤才的治国举措。他对纣王说:西伯侯积累善政,吸引了四方诸侯追随他,这样一定会损害、威胁您的权威和地位。纣王认同了这个意见,于是将西伯侯囚禁在羑里里。羑里,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姬昌被纣王抓起来关押之后,他的儿子便不顾一切的前往去救他,结果,纣王杀了文王的儿子,并剁成肉馅做了肉饼让文王吃。八卦主要是由伏羲、神农、黄帝等古人根据不同的观点与研究所著。后来,周文王根据自己的推理与演化著成了“文王八卦”。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潜心研究,周文王姬昌是将伏羲创造的八卦(即“先天八卦”)进行推演,得到了与之卦序不同的“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将八卦上下两两相叠,所得到的六十四个六爻卦384爻,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文王后天八卦和《周易》总结了天地的运行规律和万物相生相克的原则,是洞悉天地奥秘的利器。周文王正是通过风水之术的推演,明晓了天地循环的规律,看到商纣气数已尽,从而在脱身之后遍寻旷世人才,兴周灭商,开创了新的历史。

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也叫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震卦,正东。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即是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邵子曰:“乾统三男于东北,坤统三女于西南,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后天八卦图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隅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易经》系辞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比如致养焉,故曰:至役乎坤。兑,正秋也(方位在正西方),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老乎坎。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方位在东北方)。后天八卦,描述了地球及其物质世界的组合规律、生化合成反应所遵循的法则,并阐述了宇宙天体运转对人类的作用规律。它的核心是讲究”流行”,以此形容周期循环,并用以表示阴阳依存与互为根本、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阴阳八卦变化运动的规律。

易经的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全牛”,即我们看到了易经这本书的全部,它的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等等所有的内容,知道了它们的意思。第二层是半牛,我们无视它的皮毛肌肉,只看到了牛的筋骨脉络,这一层是易经所有的文字都没了,只剩下了64个符号。最高一层境界,连64个符号都没了,我们眼中的只是阴阳二仪。后天八卦体现了阴阳消长、交替变化的过程 冬至一阳生,从坎卦开始,按顺时针方向,阳气经艮卦、震卦、巽卦 到离卦,达到极盛,阳极而衰,阳要变阴,所以到夏至一阴生,阳气 开始衰落,阴气开始生长,经坤卦、兑卦、乾卦,再到坎卦,阴气达到 极盛,阴极而衰,阴要变阳,所以冬至又开始一阳生。一日一夜之间 也是如此,子夜阴气达到极点,然后阳气开始生长,经艮、震、巽到 离的午时,阴气衰减消亡,阳气达到极盛;然后,阴气开始生长,经 坤、兑、乾、坎,到达子时,阳气衰减消亡,阴气达到极盛;然后阳气又开始生长。所以与坎卦对应的子位子时是阳生阴死之位,与离卦 对应的午位午时是阴生阳死之位。

后天八卦图还从数学的高度抽象地模拟了天地万物。后天八卦摆放顺序口诀: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数字口诀: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周易系辞传》中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 得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 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就是说,凡奇数为阳,代表 天,偶然为阴,代表地。后天八卦图,凡相对两个方位上的卦数相加 之和均为十,1 + 9 = 10,2 + 8 = 10,3+7 = 10,4 + 6 = 10,所以象征 大地。中宫的五数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天地阴阳之数加上五 行,就形成了一个和谐平衡的自然生存环境,从数学角度,就是后 天八卦图中无论正向、斜向,任何一个方向的三个数相加,均等于 十五:东方 8 + 3 + 4=15,南方 4 + 9+2 = 15,西方 2 + 7 + 6=15, 北方6+1 + 8 = 15,东北西南向8+5+2=15,东南西北向4+5 + 6 = 15,南北向9 + 5十1 = 15,东西向3+5 + 7 = 15。在这个和谐平 衡的自然生存环境中,阴阳处于对立、统一、交叉、融合的运动状态。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周文王参照《伏羲先天八卦》及《连山》和《归藏》而作。《周易》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洞察事物的真谛,《周易》是以卦形写成的,所以占卦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几种文辞共十篇,统称为《十翼》。《周易》这本书深奥无比。任何人真能把周易研究明白,可以说你就得到一本“天书”。 孔子研究《周易》最精,有“纬编三绝”之说。据史料记载,孔子到了晚年临终之前,什么书也不看了,专门研究《周易》。他读《周易》很勤,以至于把编书的皮绳子弄断三次。

 

3、孔子。孔子为何列入易更三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孔子治易”,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十翼》上。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具体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 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由于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 但是周易真正名传天下,还是功在孔子。孔子晚而喜易,关于孔子和周易还有个韦编三绝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懒得写大家可以自己百度。孔子为《易》写下了评论和注释,也有可能孔子对《周易》也进行了增删和改写,或者是孔门后学按孔子的传授汇集成册,这就是解释说明《周易》经部分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字通释,所以才说“易历三圣”。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为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家语》:“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孔子占得《贲卦》之事另见于《吕氏春秋·壹行》和《说苑·反质》)孔子虽未实现其恢复周礼的政治抱负,却以文著《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这也算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形式却是文。《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长沙马王堆帛书:“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子在家时就把周易放在座席之上,出门就把周易装在口袋里背上。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连用了两个“观”与“玩”,就是观赏与玩味,可见孔子喜爱之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把记载周易的竹简翻来翻去,以致串连竹简的熟牛皮都断了三回。“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孔子为周易作传的《十翼》,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孔子把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凡《十翼》中涉及的“上”、“下”,即针对的是上经和下经。《彖传》,就是统论某一卦之义的言辞。彖,据说是古代一种牙齿犀利的兽类,能够咬断坚硬之物,所以孔子假借其用作断语之辞,可以断定一卦之义,知道一卦之阴阳消息,刚柔变化的+同,及其生成的原理,从卦德、卦义、卦情,一一作出解释与说明,等于是一卦的总论;先释卦名,后释卦辞。《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分别对的是卦与爻,是说卦与爻所体现的形象和意义。“象”就是象征、形象之义。解释卦象者称为大象,解释爻象者称为小象。大象分列于每卦之后,小象分列于每爻之后。《系辞上传》和《系辞下传》,是《系辞上下传》之简称,通常也称作《易大传》、《大传》,是对于《周易》最全面性的批注,是研究《周易》之通论;有总纲,有细目;其内容论及《周易》作者,成书年代,观物取象的方法,易学的重要作用等等;并解释八卦,展示易筮之法,还穿插解说了多则爻辞;广泛地论述了《易》之本旨,及易道之广大,并揭示了卦、爻象数、义理之精华,被后世公认为蕴涵深刻哲理的著作。《文言传》则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及各爻深奥道理的的部分。《说卦》解释各卦的卦名及象征。,从体、相、用三方面总说八卦的形成与性质,及其所代表的物象与阴阳三才六位之说,进而由八卦相重相错,成生生不已的次序,而有《易》之六十四卦生成变化的轨迹,是占筮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序卦传》则说各卦排序的道理。《杂卦传》取两两相错或两两相综的两个卦,以一字或两字画龙点睛,勾勒出易道之要义,加以解说,使每一卦活灵活现,不失《易》“简易”之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咸,速也。恒,久也”等等。《文言传》是对于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之详细解说。

《周易乾凿度》记载:“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翟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图不至。鸣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孔子究《易》,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补齐了自己思想的短板,使儒家思想更趋完备。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习《易》后,明白了《周易》“天道轮回,阴阳消息”的道理,懂得了事物兴衰成败的规律,方知其过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为大过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是大彻大悟后的感慨。周礼虽好,逝者如川矣;恢复周礼,志向虽好,不适时宜也。唯顺其自然,乃为知义知宜的智者。“时也,命也”,时间就是天命,天命如此,人力难以扭转。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时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精通了《易》理,的最好注解。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之《孔子》

 

4、袁天罡。袁天罡,(547年一634年),本名袁天纲。唐代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著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纲称骨歌》《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五行相书》、《推背图》等着作。传说他善“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累验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袁天罡发明了一个称骨算命法,是根据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来对应各自的斤两,最后相加来得出所对应的命运。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皇宫中是有专门推算国运的大师存在,只要皇帝有需要,他们就会算上一卦。而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一位预测大师,就要说到袁天罡了,他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一位推算大师,擅长推测命运,而且十分准确。据说,当时武则天还未出生,袁天罡见到武则天母亲杨氏的时候,就预测腹中之子是贵子,后来武则天出生后,袁天罡看到她的面相时,便说是天子之命,着实让家人大吃一惊。长大后,武则天果然入了宫,并且受李世民以及太子李治的喜爱,李世民驾崩后,李治迎娶她,封为贵妃,后来李治身体不好,便一直是武则天代为管理朝政,最终,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当上皇帝后,武则天再次找到袁天罡为自己算命,袁天罡算出之后,不敢直言,便只透露了武则天的命运是与洛水有关,保住了性命。

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传说就是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他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九嵕山龙穴吉壤,埋下一个铜钱;后让袁出去寻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结果挖开一看,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在民间认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推背图》的由来?《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推背图》是历史上一部很有名气、同时也颇具争议的一部预言书,其预测的时间之长,准确性之高,勘称世界之冠。《推背图》的由来?因为预言得比较准确,而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预言”的分别是托名吕望《乾坤万年歌》;托名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马前课》;托名唐·李淳风《藏头诗》;唐·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托名唐·黄檗《黄櫱禅师诗》、托名北宋·邵雍《梅花诗》;托名明·刘基《烧饼歌》,明·刘基《金陵塔碑文》;清·高静涵《步虚大师预言》;民国·某易学家《武侯百年乩》。《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讲述唐朝之后发生在历史上的主要事件。有一日,天明日丽。太宗召见李淳风,问道:’朕的天下,现在算是稳定了。卿深明易道,不知卿可否算一算,是什么人开 始沦丧我的国家?还有,我朝之后,登极者是何人?相传多少代?卿为朕历历言来。为了避免两人窜通或蒙骗自己,唐太宗让两人背靠背同时进行推算。可是天机怎能轻易泄露,两人是不会直白白的说出来的。李淳风选择用画来表述,而袁天罡选择用诗(推背图中的谶语)。就这样,李淳风画一张,袁天罡写一张。有意思的是,可能李淳风推上头了,一口气连着往下推了两千年。袁天罡知道“满则溢,盈则亏”的道理。转身拍了怕李淳风的后背,说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就这样两人才停了下来,《推背图》就这样得名而来了。《推背图》一书,《宋史》和《元史》都曾提及到此书,但记载得很简单。《宋史·艺文志》有《推背图》一卷,未注作者。自宋以来,几乎历朝都将《推背图》被列为禁书,因此历代书目题跋类的书都缺乏此书的记载。元代官方文件《通制条格》就明令禁止此书流传。但《推背图》在民间却一直流传不断。民国人何海鸣的《求幸福斋随笔》就有袁世凯“查禁坊间出版之《中国预言》”的内容,其中《推背图》首列其中;《满宫残照记》所列清宫藏书“写本”将《推背图》与《道经》、《帝鉴》、《古文便览》排在一起。《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讲述唐朝之后发生在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南宋岳珂的《桯史》写当年《推背图》有“闭口张弓”之谶,使得“吴越遍名其子”,使得各家政权纷纷效仿以便应和。那么考察几版推背图,就应该是这一首:“此帝出身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自然穆穆乾坤大,敢将火镜照心悬”,但金版没有这一首。所以可见,金版不是原版。这里的“开口张弓”就是弘字。所以五代时,为了应验预言,吴越王钱元瓘给自己的孩子都起名“弘”,(钱弘僔、钱弘佐、钱弘俶、钱弘亿、钱弘仪、钱弘偓、钱弘仰、钱弘信……)南汉刘䶮给自己儿子起名不少也是弘字辈的,如刘弘熙、刘弘昌等,刘弘熙夺位,改名刘晟,是在迎合《推背图》中表示天下一统的另一图里的“日”字:“圣朝天子日日积,十年枯木一枝荣,生得霞光如日彩,不需甲马坐三城”。而且他让其他兄弟改“弘”为“洪”。但人家“出身在冀州”啊。于是,李煜的父亲南唐李璟为了应验这一谶语,给长子起名叫李弘冀,但他死在父亲前面了,即位的是李煜。结果,“开口张弓”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推背图》在“开口张弓”之前有一图里有:“圣朝天子日日积,十年枯木一枝荣,生得霞光如日彩,不需甲马坐三城”。这一首里总提日字,看似暗示一统天下,实际在暗指柴荣,但看上去似乎有此图之人一统天下之兆。于是,南唐开国的李昪,自己带了一个日,还给儿子取名叫李璟,李璟的儿子取名叫李煜。建立后蜀的孟知祥也给儿子起名为孟昶,也带“日”。北汉皇帝也把名字从刘崇改成刘旻。后梁开国皇帝朱全忠给自己改名朱晃。后唐李存勖名里有日,李嗣源篡他位后改名李亶。后汉刘知远继位后改名刘暠。

《旧唐书袁天罡传》: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职。”谓韦曰:“公面似大兽之面,交友极诚,必得士友携接,初为武职。”复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淹寻迁侍御史,武德中为天策府兵曹、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知笠的大业末,窦轨客游德阳,尝问天纲。天纲谓曰:“君额上伏犀贯玉枕,辅角又成、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轨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天纲又谓轨曰:“骨法成就,不异往时之言。然目气赤脉贯瞳子,语则赤气浮面。如为将军,恐多杀人。愿深自诫慎。”武德九年,轨坐事被征,将赴京,谓天纲曰:“更得何官?”曰:“面上家人坐仍未见动,辅角右畔光泽,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还来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斋隈唏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之《袁天罡》

5、李虚中。李虚中为为何称真正的命学鼻祖?众多预测数术之中,被称为“万算之王”的八字命学,就是唐朝时期的河北大名人李虚中所创立。被后世尊称为八字命学的开山鼻祖。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生的命运都由天意所定,但通过推算阴阳五行十二时辰、观察容貌体态、言谈举止以及占卜算卦等方法可以提前知晓结果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方由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的《李虚中墓志》,刊刻于唐元和八年(813年),志主李虚中就被后世视为“八字算命”的鼻祖。“命学”这个名词比起算命,大家更熟悉。其实八字算命、四柱推命统称为“命学”或是“八字命学”“四柱命学”。就是用人的出生时间,也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换算成天干地支而成八个字,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为手段,对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进行预测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与自然科学互相融贯而成的一种学说,是周易预测学的一个重要门类。每组干支表示一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就用四组干支来表示,每组干支也称一柱,所以又称四柱推命。命理学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在远古时代,人们面对诸多的困惑与对前途的不可捉摸,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有了命理学产生的温床。在汉朝以前,人们只是根据五行纳音来算命,纳音即年命,比如甲子年、乙丑年出生的人为金命,丙寅、丁卯年出生的人为火命。这是一种粗线条的算命方法,为命理学的萌芽状态。到了汉代,才开始出现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基础,配合年月日的算命方法,这时还没有把时辰加进去。这种算命方法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推行发挥,到了唐朝才始告确立。唐朝人李虚中是命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官至殿中传御史,精通阴阳五行学说,他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配成三柱六字为人算命,在当时声名远扬。后人将李虚中尊为命理学的开山鼻祖。目前市面上常见命理学经典著作的有《滴天髓》、《渊海子平》、《穷通宝鉴》、《神峰通考》、《子平真诠》、《命理约言》、《星平会海》、《三命通会》、《命理探源》、《千里命稿》等命理学中名著。《滴天髓》相传其原文为宋之京图所撰,明代刘伯温为之注释,以五行生克制化推演命理,一宗正理,例证丰富,譬解详尽。任铁樵先生对命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将古籍《滴天髓》进行分篇增注,并结合一生命理实践,将书中晦涩难懂的骈文进行详尽的诠释,并以大量的时人命造为例证,说理明透,为命理学正宗理论,是命理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渊海子平》是宋代徐升所著,以歌论阴阳、五行相生与制约及神煞,各种格局,论六亲及疾病及十二月建候诗,博大精深,且又深入浅出。《穷通宝鉴》又名《拦江网》。专论五行旺相休囚,堪称精当。《神峰通考》又名《神峰辟谬命理正宗》,是明朝人神峰子张楠所著。沈孝瞻《子平真诠》相传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作为经典应用,并世代秘传明万民英撰《三命通会》涉及到子平命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后人常把它看作一部命理学的汇总之作。

李虚中精于算命之术,世传《李虚中命书》·三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韩愈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愈《墓志》中所云,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者,是也。然愈但极称其说之汪洋奥美,万端千绪,而不言有所著书。《唐书·艺文志》亦无是书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郑樵《艺文略》则作李虚中《命术》一卷,《命书补遗》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又作《李虚中命书》三卷。署名鬼谷子撰,李虚中注释。墓志文记载,李虚中能凭着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与天干地支相配来推算出人生的长短、地位的贵贱、命运的利与不利,命中率极高,当时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到了宋代,人们在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基础上,又加上出生的具体时间,就演变成了算命先生在算命时所必须的“生辰八字”,一直流传到今天。《李虚中命书》对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成为推命手段之一的就是引入纳音五行。《理气溯源》上说:“盖纳音者,以干支分配于五行,而本音所生之五行,即为其干支所纳之音也。”它通过五行纳音的生克关系或者纳音组合来进行推命,经过后代如明代《兰台妙选》等书籍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纳音五行逐渐成熟。

唐韩愈撰《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殿中侍御史李君,名虚中,字常容。其十一世祖冲,贵显拓拔世。(旧注云:据《元和姓纂》,虚中乃冲八世孙。)父恽,河南温县尉,娶陈留太守薛江童女,生六子,君最后生,爱于其父母。年少长,(少或作以,或无少字。)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今世有《李虚中命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或作相

王,并去声读。)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其说汪洋奥美,(或作义。)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

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卒,千忽切。)星官历翁,莫能与其校得失。进士及第,(贞元十一年,虚中登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秘书下或有省字。)母丧去官。卒丧,压太子校书。河南尹奏疏授伊阙尉,佐水陆运事。(贞元十六年九月,以张式为河南尹、水陆转运使,奏虚中为佐。)故宰相郑公余庆,继尹河南,以公为运佐如初。(元和元年十一月,以故相郑余庆代式。)宰相武公元衡之出剑南,(元和二年十月,以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奏夺为观察推官,授监察御史。(今《诸葛武侯碑》阴,元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题名,有“观察使推官监察御史里行李虚中”在焉。其碑裴度时,为元衡书记所作。)未几,御史

台疏,言行能高,不宜用外府,即诏为真御史。半岁,分部东都台,迁殿中侍御史。元和八年四月,诏征,既至,宰相欲白以为起居舍人。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年五十二。其年十月戊申,葬河南洛阳县,距其祖渑池令府君侨墓十里。(渑池,县名。《史记》:秦王与赵王饮于渑池。渑音泯。)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荥泽尉,(尝或作常,非是。)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说,既去官,绝不营人事。故四门之寡妻孤孩,与荥泽之妻子,衣食百须,皆由君出。自初为伊阙尉,佐河南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所以为供给教养者。及由蜀来,辈类御史皆乐在朝廷进取,君独念寡稚,求分司东出。呜呼,其仁哉!

君亦好道士说,于蜀得秘方,能以水银为黄金,服之冀果不死。将疾,谓其友卫中行大受、韩愈退之(谓或作为,非是。)曰:“吾梦大山裂,流出赤黄物如金。左人曰,是所请大还者,今三矣。”(三下或有年字。)君既殁,愈追占其梦曰:“山者艮,艮为背,裂而流赤黄,疽象也。大还者,大归也。其告之矣。”妻范阳卢氏,郑滑节度使兼御史大夫群之女。(群字戴初,范阳人。贞元十六年四月,为义成节度使。)与君合德,亲戚无退一言。(退一或作一退,疑无字在退下。)男三人,长曰初,协律;(或无协字,或疑律下有郎字。)次曰彪;其幼曰还,适三岁。女子九人。铭曰:不赢其躬,以尚其后人。(赢或作羸。《独孤郁墓铭》曰:“年再不赢,惟后之成。”义同此也。)

 

6、邵雍。北宋著名易学家。字亮夫,自号安乐,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主要易学著作《梅花易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历史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言,他的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第一首: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第二首: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第三首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首: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第五首: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第七首: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第十首: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这简简单单的十首诗,却涵盖了从1077到1977这900年间的所发生的大事件,如北宋靖康之变,蒙元的兴亡。满清的兴起和武昌举义等,皆一一契合应验,无一漏算,令人匪夷所思。但十大预言算尽未来, 至今无人能破。

邵雍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书。其思想渊源于陈抟道家思想,已成为定论,众家皆有论述。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汉上易传.表》)而朱熹则认为邵雍传自陈抟,陈抟也有所承传。他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周易参同契考异.附录》)从朱震、朱熹记功看,邵雍的思想源于道家系统,而直接传授者是李之才。张岷在邵雍的行状略中指出:”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闻道于汶阳穆修伯长,伯长以上虽有其传,未之详也。”(《邵子全书.附录》)。邵氏易学的价值不在于对传统象数易学的继承,而在于继承传统象易学基础上对易学所进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创新。恰恰是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与传统易学相违背的观点和思想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推动易学不断地发展和臻于完善。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节之学,别为一家。或谓《皇极经世》只是京、焦末流,然康节之可以列圣门者,正不在此,亦犹温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潜虚》也。”邵子之后出现了许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温撰《皇极系述》、《观物内篇解》,张元定撰《经世指要》,朱元升撰《邵易略例》,无俞琰撰《易外别传》,明黄畿撰《皇极经世传》,余本撰《皇极经世释义》,清王植撰《皇极经世直解》等,对邵子之学加以诠释和阐发,使邵子之学成为专门之学,治此学者成为学蚧一个重要学派。清儒黄宗撰《宋元学案》专立”百源学案”,以述其思想渊流。

《宋史·邵雍传》原文: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7、陈  抟。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聿。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陈抟(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号“白云先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为何道号扶摇子?有何来历?《庄子·逍遥游》中有这么几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陈抟号扶摇子,字图南。

华山绝处痕犹在,鲲鹏一悟破壁出。

时人熙熙扰天下,红日春风卧不足。

据宋元明三代学者的记载,陈抟易学有三类图式流传下来。一是先天太极图,二是龙图,三是无极图。三类图中,直接指导内丹修炼的是《无极图》。在《无极图》中,陈抟第一次系统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几大修炼步骤(其中,炼精化气可以细分为“筑基”和“炼精化气”两大部分,合为丹道修炼五大步骤)。据《宋史 ·陈抟传》记载: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宋史 ·朱震传》记载: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又《宋史·李之才传》记载: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陈抟,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陈抟为五代、宋初道教炼养士,他将《易》与道教炼养术结合,亦即借易理以建立其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他并且绘制成图,以授道于人,这便开创了图学。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所撰《太极图说辨》中说:图学从来,出于图南,则道家者流,杂以大易,遂使天下靡然称为易老 ……。我认为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黄宗羲所撰《易学象数论序》也曾说过: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俱可窜入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黄氏兄弟见解基本相同,但黄宗炎在《太极图说辨》中又说:上古何尝有图,但文字未备,画为奇耦,示文字之造端尔。陈氏不识古文古宇,误以为图也。这就未必中肯了。陈抟作《无极图》,并非将古文古字误以为图所致,陈抟乃是按照《参同契》、《太平经》中道教的天道观演变而来,不过如黄宗羲所说是借周易的一般理论及术语,以建立其以 “天人一体”为基石的炼养之说而已。陈抟所作《无极图》,是图学中最突出、影响也最大的图式。据传他曾刻于华山石壁。正由于有这个图式,后来才衍出了周敦颐的《太极图》。现据黄宗炎《易学辨惑 ·太极图说辨》所录《无极图》,照录于下:陈图南本图 (自下而上,逆则成丹)辨曰: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并刃自河上公,魏伯阳得之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图南同隐华山,因以授陈。陈又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予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茂叔;茂叔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乃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 ……就其图而述之,其最下—○名为元牝之门。元牝即谷神也,牝者窍也,谷者虚也。……在修炼之家,以元牝谷神为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所由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便贯彻于五藏六腑而为中,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又其上之,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元始,而为最上之一○,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按《无极图》之 “无极”乃道家用语,非儒家说法。《周子全书》卷三《答陆子静书》:象山陆九渊书云: ……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无极二宇,出《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道家将“无极”加于“太极”之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便是这样的。据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中说⑿,“无极”用语出之道家,两晋以后始有之,而将“无极”加之“太极”之上,则更在两晋之后。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句便是“无极而太极”或“自无极而为太极”,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源本于道教陈抟的《无极图》。

黑白鱼形相抱旋转的太极圆图(以下简称“阴阳鱼”图),《太极图》的图形追溯到五代末的一位高人,他在华山壁上刻下的“无极图”,应该是一系列“太极图”的始祖。清初黄宗炎《图学辨惑》说: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陈抟)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创自河上公,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图南同隐华山,因以授陈。据说扶摇子先生能未卜先知,他骗还未当上皇帝的青年赵匡胤下了一盘围棋,将华山作为赌注赢了下来,赵匡胤践祚后就兑现这许诺了。扶摇子先生寻思要在华山上留下点什么,自己的一生所学才不至中绝,于是将吕洞宾传授给他的《无极图》刻在了石壁上。这《无极图》创自给汉文帝传授了《老子》的河上公,经魏伯阳载入《周易参同契》,又辗转授予吕洞宾,才被扶摇子先生所得。这剧情应该很适合大家的接受习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要说金庸小说的套路没受过这个故事的启发,那真是昧着良心了。清初,毛奇龄所作的《太极图说遗议》一书中,就上面这个图的形状,从《周易参同契》中找出了两个原型,分别是《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他身后的胡渭,在其《易图明辨》一书中,记录了这两图的样式:显而易见,黑白色各自代表阴阳,阴阳又喻为“水火”。“水火”交济,为《周易》中《坎》、《离》、《未济》、《既济》四卦的动态交替呈现。这个图,大约本身是道教用来指导炼丹的丹图。扶摇子的《无极图》,留在华山石壁上,想必很寂寞。《太极图》与《无极图》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极图》体现了道教的修炼之理。其图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玄牝”出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一句。黄宗炎认为这指的是人身体中介于肚脐与命门之间的下丹田,此处是道教修炼时所谓“祖气”发生之处。修丹之士首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自己的下丹田修炼出原始的“祖气”。因这个原始“祖气”能生天生地、成人成物,具有玄妙的作用,故因之可以称为玄牝之门。在修炼出原始“祖气”后,第二步要将此“祖气”从下丹田中提起,并在自己周身运转小周天,进行修炼,去除阴质,目的是将之煅成纯阳,这就过渡到此图的第二圈,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在这一步,通过修炼,要将有形之精炼化为精微之炁,将精微之炁炼化为出入有无之神。第三步为“五气朝元”,即将修炼之后产生的先天精、气、神贯通在自身五脏六腑之中,使精、神、魂、魄、意交融成一体。据有的丹经说,这步所体现的是内丹修炼的大周天功夫。第四步,取坎填离,所谓坎离也可以看作即是神气,通过神气相依不离,成就阳神和圣胎。丹家则借《周易》之理称之为“取坎填离”,因为就《周易》卦象而言,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则可以形成乾卦纯阳之体。这个乾卦纯阳之体在内丹中可以称之为阳神、或者叫圣胎。结圣胎、出阳神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可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但还不够。《无极图》认为,终极的一步要将结就的圣胎复还于无极,这就过渡到第五步“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至第五步,内丹修炼的功用才可谓达于极至。几十年之后,一位名叫周敦颐的学者,为此图做了注解,并将此图流播世间。鲲鹏破壁而出,千载绝学终于大兴于宋明之际。按宋代朱震《汉上易传》的旧说,以及后来各路易学家的辗转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陈抟将此《无极图》传给了种放,种放传给了穆修,穆修又传给了周敦颐,此图终于大放光彩。周敦颐自穆修处得此《无极图》真有其事,他的贡献却不在于简单的复刻。他将此图做了一些细微的改造,更重要的,为其写了一篇震铄古今的解说:《太极图说》。自此,此图就正式更名为《太极图》了。比周氏的《太极图》更著名的,是他的《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经过他的解释,大家遂明白这个图的几个部分含义,象征着一个宇宙终始的过程。最上面的圆圈象征“无极而太极”,依此因动静而生阴阳,因阴阳而生五行,生乾坤男女,生万物,最后“原始反终”而复归于“无极而太极”。周敦颐的《图说》,一面打开了宋明儒的宇宙视野,一面也为道教的丹学提供了助缘。所以宋明儒的易图,道教的丹图,作为两个大的分类,将其所传的《太极图》演化出了无数变种,数不尽数。

陈抟为何被称“陈抟老祖”?抟读音 tuán 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陈抟虽然聪明过人,早早地就熟读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但在当时日益腐败的科场中却屡屡下第,陈抟的一腔热情终于慢慢冰冷了,这时他父母双亡,于是将家财散尽,弃儒学道,潜心研究毛女传他的“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虚”之心法,天长日久,已有所成。陈抟所著的学术之中,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和《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相结合。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秋,陈抟仙逝于张超谷石室之中,据记载,陈抟老祖仙逝之后,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陈抟生前最为主要的作品有《指玄篇》81章、《易龙图》、《先天图》、《无极图》等,皆为道家的传世之作。柴世宗(后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曾召见了陈抟,问他修炼长生不老的方法,陈抟答道:“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柴世宗一听,就转而咨询后周国运长短的问题,陈抟说道:“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后人解释说是:“世宗皇帝本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却不知赵太祖代周为帝,国号宋,“木”字添盖乃是“宋”字。宋朝享国长久,先生已预知矣。”柴世宗本想封他一个谏议大夫的官,起个参谋作用,但陈抟固辞,于是赐他为“白云先生”的称号,放他归山。后唐、后周、宋太祖、宋太宗都召见过他,他也都前去应召,十分痛快,绝不像其他隐士“神仙”那么难请,算得上是最佳“应召隐士”。其实,帝王们尤其是赵家皇帝可以借陈抟给自己蒙上一层真命天子的色彩,而陈抟却因帝王的推崇而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名气,确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其实说来陈抟的功夫未必高过吕洞宾、谭峭、李八百等等,但陈抟像易中天一样有中央级媒体的传播工具,于是陈抟在历史上也成了“老祖”级的人物,名气比谭峭、李八百等大得多。宋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陈抟老祖一生弟子无数。最有成就的八大弟子中只有三人得到他真传,道法最为玄通的名为火龙真人;德行最为高尚的是张君来世称宝来天君;将老祖玄学传播最广的名叫魏离。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隐逸(上)》列有《陈抟传》: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曰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楼焉。因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后移居华山云谷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馀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到阙下。留止禁中月徐,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之主,当以致治为念,余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义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沼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得之甚厚。九年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观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度其本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遗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行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练,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匕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馀首。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飘挂壁上,道士贾休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飘尔。”呼抟者取以与之,休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化阴,衣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倾,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8、周敦颐。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人儒家的解易系统。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观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周敦颐《太极图说》:区区249字,道破宇宙之真谛!周敦颐是宋明理学之开端者,其学术被称为”濂学”。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易说》,《通书》等。《太极图说》一文乃其思想的纲领,共249字,是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全文讲了大致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太极图是宋代理学之宗祖周敦颐的著作《太极说》中构造的,《太极图说》在中国哲学上第一次把宇宙发生、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构造了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为糅合儒、道、释三教思想开拓了道路。《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一个易象图,然后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太极图说》的全文不过二百多字,它由两段意思构成,第一段言“太极”,展示整个宇宙原始反终的生成与复归图式,即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的生化过程,以及万物(人)→五行→阴阳→太极复归过程,这就是“天道”。第二段言“人极”,说明人虽然是与万物一样由自然的气化过程而生,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即具有善恶的道德选择,“圣人”据此人性的本质而确立了以“中正仁义”的道德原则和“主静”的修养方法为代表的“人道”。

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太极图是太极文化智慧的简要而精彩的概况和形象显现,是整个《周易》文化智慧的最佳符号。它所揭示的是“至广至大,至精至深,至中至正”的宇宙本体,从古代炎黄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儒道释文化中的“明心见性”、“练神还虚”、“止观习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朱熹从气功、人体生命入手破译太极图,做到“天人合一”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的发展中,都涉及到“太极”和对太极图的探讨。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广泛吸收道、释的思想,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太极图》最上一圈为“无极而太极”,表明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本体;第二圈“坎离相抱”,表明“太极”的动静产生了阳性和阴性的物质。阳性物质具有刚健、运动的属性,阴性物质具有柔顺、静止的属性。阴和阳是太极的两仪,两者统一于“太极”之中,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从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图”,指的是由于“太极”中阴阳两仪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水、金居右,属阴。火、木居左,属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五行相生,人类出现;第五圈“万物化生”,指阴阳五行之气生成万物。此圈居于人类之下,表明人为万物之首。人禀阴气而为形体,禀阳气而为精神。其所禀受的五行之气成为人的五常之性,即仁属木,义属金,火属礼,水属智,土属信。儒家的圣人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不偏、不执,取其中正而已,故无欲,无欲故静,从而能“与天地其合德,与日月台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成贤成圣。

 

周子《太极图》最上一层之“无极而太极”,其中“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之《知其雄》章:“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首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太极图》中的五行图式,也能够在唐五代所谓“五行返生”、“五行颠倒”的道教丹道理论中得到解释。如中唐时期流行的《太白真人歌》中就曾提出:“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周子《太极图》第三层论五行,土居中央,左边是木、火,右边是金、水。木代表东方,四象中以苍龙为之喻;金代表西方,四象中以白虎为之喻;火居木之上,表示“龙从火里出”,水在金之上,代表“虎向水中生”,以中央之“土”将“水中金”,“火中木”,即所谓的木液、金公合作一处,成水火既济,结成丹头,以修还丹。一般情况下,金生水、木生火是通常关于五行相生的观念;而道教讲五行“反生”,即水能反生金,火能反生木,这是与道教修炼相关的对五行关系的一个特殊运用。从周子《太极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种对“五行”关系的运用。周敦颐一改汉儒的“传经之学”,吸收《周易》、《老子》的自然天道观,以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创宋明之新儒学。周敦颐作为儒家学者,其讲天道自然的目的,是为儒家性命之学寻找形而上的依据,旨在更好地教人如何成为儒家的圣人。但我们可以看到,《太极图》中,既有由无极——太极——两仪(分阴分阳的结果)——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的结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万物,万物生生无穷的宇宙发生论思想,也有万物都具有道性的宇宙本体论思想,更有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万物包括人都可以复归于无极、复归于道的思想。尽管对于本体之“道”的理解,儒、道可能有所不同。但《太极图》的这种理论思路,无论在道教史上还是在儒学发展史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宋史·周敦颐传》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9、杨筠松。俗名杨救贫,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玄赤,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杨筠松为何被称形法派(峦头法)风水风水鼻祖?他为了研究风水学的精华,不辞艰辛,脚达大江南,走遍各地山川,总结出以形理互用综合性的风水学实用理论。著有关寻龙认气的:憾龙经,疑龙经等,在理气方面有:三元,中五立极,水火交姤等,以九宫,八卦研究出三百多条风水学理论。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筠松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体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撼龙经》是唐代由杨筠松编著而成。该书是形法派(峦头法)风水鼻祖代表作。 该书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该书为历代研究风水者必读之书,被历代地理人子奉为正宗宝典,学习风水必须从《葬经》开始。因此,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此书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风水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占据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风水效果。《黄帝内经素问》的“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删减)……。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以看出,远古人类认为宇宙的起源是阴阳两种事物的存在。,宇宙起始时形成的阴阳两种生气是现今宇宙组成的最基本物质。郭璞《葬经》的“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可以看出,这个起始能量点中的阴阳最终形成的两种生气,这两种生气相互吞吐就形成了最开始的能量物质喷发。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又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20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经》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则入,夏乃出,冬则闭。”《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周礼》《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郑注云:大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女取}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谓应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区域也。”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秦代营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阳宅阿房宫,又有阴宅始皇冢。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冢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禹贡》中把我国的山势大致划定之后,汉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了有名的“三条四列说”,它们分别是:北条:岍——吱(陕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晋南)——太行——恒山——褐石(河北);中条:西倾——朱圉——鸟鼠——太华(陇陕)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鲁南)。分支:蟠冢(陕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第一列:岍——碣石(即北列)第二条:西倾——陪尾(即中列主干)第三条:蟠冢——大别(即中列分支)第四条:岷山——敷浅源(即南条)这些山脉正是后世风水师所说的龙脉。《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一生好访名山大川,他北抵晋冀,南尽粤桂,东至浙闽,西极黔滇。潘耒在为《徐霞客游记》的序文介绍徐的游历时说:“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势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有经,荒榛密管,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限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顾炎武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地脉》《形胜》《风土》等篇目,对舆地山川作了有益的探讨。他论述徐州地形时说:“徐州境内之山,自西南来,连络东趋,以极于海。其河自西北至,萦洄南注,以达于淮;二洪龈龉。横绝乎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襟带江淮,上游雄视;枕联河洛,万塑为宗旨;昔人所称东方一形胜焉,信不诬者矣。”

据《江西通志》记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  祖师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琼林御库,管灵台地理事。  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断发入昆仑山。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  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撼矣。”自此,三僚八景因而得名。  祖师平素自奉节俭,布衣芒鞋,以其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救贫济苦,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从此,“救贫”二字的名声大振,不胫而走,而其本名知之者反而不多。

10、孙思邈。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孙思邈(541年-682年),别称妙应真人、孙十常、白山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药王”由来?相传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因难产而生命垂危。太宗派使臣星夜奔赴孙思邈隐居的太白山,诏孙思邈进京。孙思邈被引入后宫,一边向宫女细问病情,一边看太医的处方病历。之后,他要来一条红线,自己捏一头,另一头穿竹帘系于皇后之腕。经过一番把脉,确认为胎位不正,使宫娥扶皇后近竹帘,孙思邈选定穴位猛扎一针,皇后浑身一颤,婴儿随即出生。太宗约见孙思邈,先赐金银,后赐官位,他皆不应。唐太宗问:“你莫非要王否?”孙思邈说:“愿听圣明封赠。”唐太宗说:“便封药中之王吧。”孙思邈活到93岁时眼睛看东西依旧非常清晰,耳朵也不聋,精神十足。之所以这个年龄还能有如此的体魄,这与孙药王重视艾灸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说的就是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远行,都要随身携带一些艾草。药王自己也经常艾灸自己的足三里穴位,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三寸(三指或者四指的长度)。民间流传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孙药王提出的。《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即通百家,善言老、庄。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欲官之,不受。显庆中,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其道如何?”答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①,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照邻曰:“人事奈何?”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复问养生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生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孙思邈为何别号“妙应真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孙思邈擅长阴阳术,主张治病时必须天人合一,认为“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谓此为“天地之常数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称此为“人之常数也”。二者相结合,“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提倡“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最终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称之为“真人”。 宋、金以来统治者对孙思邈屡加褒崇,赦其祠为“静应妙”(今升仙台),尊其为“妙应真人”。

为何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上古中医岐黄五术——山、医、命、相、卜。上古大医认为:只有通周易、擅疗疾、晓堪舆、精祝由、知修曙等五术方能为大医。回观古代大医无不皆通周易、全晓风水、俱会祝由、五术备身。什么是五术呢?即是“山、医、命、相、卜”:山──包含了修心養性,鍛鍊體魄的祕術。古代修道大多選擇寧靜的深山修行,這是(山)字的由來。醫──包含了治病的祕術,其方法和現代的醫學不同。(山)和(醫)是為了(生、老、病、死)這四種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謀求解脫而產生的祕術。命──包含了理解人類、改造人類命運,使其知天命而盡人力的憑術。卜──包含了預知事態,準備處置方式的祕術。相──包含了觀察事物之理以作取捨的祕術。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易彰。岂非偶然。易学古称有三。《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为其一。三易是“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 、兵法、韵学 、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 《易 》以为说。 ”总之,医之理即《易》之理,医与 《易》本是相通的。故习医者不可不知 《易 》。医易相通,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易经》卦象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如乾为首、兑为口、离为目、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人身有太极”,这“太极”即为两肾,左为阴右为阳,夹背而对,其形恰似太极图。根据《易经》的宇宙全信息法则,不仅人体为宇宙的缩影,而且人体中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也是天地的缩影,各太极间又有阴阳二气相连。《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例如:注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三刚不孕,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中医以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来说明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五运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六气就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古人认为一个医生如果不知道年运和岁气,就不能作一个医生,如果懂得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就可以海阔天空,治病如神。黄帝和岐伯合著的《黄帝内经》、神医扁鹊的《难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这些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中医学著作,无不在书中始终贯彻着《易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类比思想和卦爻数理。其中的阴阳学说更是中医传统医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同时也奠定了中医学关于四气五味的基本法则。中医整体论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弱与强,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生命就是阴阳二气在人体中的循环,一旦这种循环遭受破坏,疾病就会产生了。《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在医学方面,如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学说,针灸科的灵龟八法,推拿科的“运八卦”等,通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确有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至今仍适用于临床。八卦以二进制的数学语言,推演了自然界的现象变化,有的引伸到某些事物的演变过程,不少是古人观察了大量人类自然客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变化的某些客观规律。例如,近代“生物节奏理论”、“生物钟”学说等,其基本观点与八卦理论是吻合的。近年来,一些德国学者注意到《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与人体遗传密码表,两者在组合及排列顺序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引起了美国、日本等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遗传密码是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如何规定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规律。它是近代分子遗传学的重大发现,遗传密码竟与中国古典《周易》八卦之间存在着如此微妙的联系,这正说明了《周易》八卦理论的确包含有不少科学的精华,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

《千金要方》名字的由来?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逾于千金”,意在此书救人之千金性命。而后孙氏又作《千金翼方》一书,以补充《千金要方》之不足,取后书与前书“交翼并飞”的含义。《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以“千金”比喻生命价值。孙思邈在古稀之年开始动笔写那本著名的《千金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奋笔著书?而他的这部医书为什么用奇怪的“千金”二字来命名呢?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孙思邈行医这么多年,想给后代留下东西,从哪儿下手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命啊,比千金还要重,如果有一个偏方,就治了这个大病,那它就比千金还值钱。对,干脆我就把我行医这几十年所掌握的药方编成一本书,起名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对,说干就干!他提起笔来从这一年就开始写,到652年这一年,就写成了这本书。《千金要方》名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天无一岁不寒昌,人无一日不忧喜。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甚无燃烛行房。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若愿普救含灵之苦。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日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医精诚第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出出,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系辞下》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