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图腾与寻根问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千枝一本,万姓同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谓“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的姓氏符号都可以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号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屈原赋骚,首句即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今天姓屈的现代人,与这位两千多年前行吟泽畔的楚国大诗人的姓氏符号是完全相同的。由今之“屈”姓上溯至屈原,再由屈原上溯至“帝高阳”,这是一条多么悠长多么神秘而又多么动人心弦的寻根隧道!中国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典籍中史、志、谱特别发达的原因。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图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腊、阿拉伯地区、以色列、日本及中国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其中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

中华姓氏,导源于上古,传续至今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殊为复杂。我国的姓、名、字、号之学,有着极为丰富广博的内涵,它所反映的是56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所记录下的是中华先祖相互学习、交流的轨迹。早在甲骨文诞生之前的上古时期,中华先祖就以“正姓氏,制嫁娶”为基础,以“对偶婚”的出现为标志,利用图腾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形式作为符号,来区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彻底告别野蛮与愚昧,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步入人文时代。考察中国姓氏发展与姓氏文化,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第一,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无论是古代文献资料还是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已为这一点提供了佐证。“姓”的本义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第二,现在的姓氏制度,确立于秦汉之际。西周—秦汉间由氏转姓到姓、氏合一,是现代中华姓氏来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现代中国人的大多数“姓”正是承袭了周代众多“氏”而来;而周代众“氏”则来源于周王室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氏”的本义是指源于同一父性族祖的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第三,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已成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代中华姓氏的又一重要景观。

我们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民族经长期交汇融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有不少蒙、满族的复音姓氏,如纽尚、觅诺、兀林歹、阿儿剌、八鲁忽刺、乞失迷儿、忽神忙兀歹、按摊脱脱里、瓦只剌孙答里、卜领勒

多礼作台等,这些姓氏现在已大多不用了。佟佳氏改为“佟”,瓜尔佳氏改为“关”,马佳氏改为“马”,索绰罗氏改为“索”,齐佳氏改为“齐”,富察氏改为“富”,纳喇氏改为“那”,钮祜禄氏改为“郎”……

第四,中国姓氏的文化意义日趋重视.《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共同体。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是富有生命力的、崇高的人类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以能顽强地发展并延绵至今而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过,即使经历南北分裂、五代十国这样巨大的历史震荡,也能奇迹般地很快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大一统的国家,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再生力量。这种绵亘不断、强韧延展的连续性,不仅是由中国文化固有的历史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思想和学术的连续性决定的,同时也来自祖辈代代传递下来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姓氏符号在每一代社会成员心里深处所形成的极其顽强的寻根尊祖情结和归属于同一文化渊源的民族认同意识,来自于内化、积淀、渗透在中国人普遍的集体心态中的敬重系谱的民族自尊心与崇拜人文共祖炎黄的深厚情愫。

第五,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符号。古代图腾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拥有独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图腾纹样作为我国传统图案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符号。因而,传承古代图腾纹样的优秀传统,汲取它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极大的意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古代图腾纹样元素的整合与应用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特有风格的重要环节。古代图腾纹样如何更好的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已成为当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碰撞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本文以灵活多方位的视角,来论述古代图腾纹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鉴于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趋势,取其古代文化之精华,力求把古代图腾纹样的简约之美融入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是灵动的视觉设计,在运用古代图腾纹样时,要“灵”,即在吸收借鉴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创新,寓于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又不失传统韵味。在前期大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古代图腾纹样作了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它的分析,寻找出现代视觉传达。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龙凤图腾,概括了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和追求的理想,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每个民族的图腾信仰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植物图腾、生物图腾、虚拟图腾、综合图腾等。

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奥古布瓦方言,义为”他的亲族”。作为一种信仰观念,图腾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大部分都出现过。由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在学术界文献中出现,因此学术界把后来发现的所有这种物象统称为“图腾”。最早记述印第安语“图腾”一词并介绍于学术界的是英国人郎格(《印第安旅行记》).18世纪初,英国人约翰·朗格把图腾第一次介绍到学术界。20世纪初,严复先生把totem一词译成中文并介绍到中国。尽管中国古籍中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实际上,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是四件灵物,四者都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先民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考察》即认为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

图腾源于“万物有灵”观念。图腾的实体是某些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但是,人与图腾是什么关系,图腾代表或象征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氏族部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图腾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简单归纳图腾和部族,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类型: (1)某种动物,植物化身而为部族的祖先.(2)人和动物交合后衍生部族.(3)人和动物感应而产生部族. (4)某种动物,植物因为和部落有亲属关系而成为图腾. (5)某种动物,植物对该部族有功,而成为图腾.

图腾是原始人早期与自然联系的产物,是早期的自然环境在人类主观意识上的反映。图腾信仰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图腾不是形式上某一动植物或虚拟生物的简单存在,而是原始先民作为维系某一氏族群体血缘亲属关系的象征,是先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实物体现和观念性的想象,从而成为部落群体集体意志力的标志。

图腾即族徽,是一个群体的标志。由一个图腾,人们可以推理出一个族群的神话、历史记录、习俗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包括生产、生活工具等等。图腾是最原始的文化载体,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可以直观的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他又是象形文字的雏形。象形文字是利用图形来表达所要记载的内容和意思。对所表达的对象,用简约古朴的艺术线条勾画表达特定物体的外形特征。象形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从岩画、陶文、甲骨文、金鼎文逐渐演化而成方块字,一直承传不息。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图腾崇拜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姓氏与图腾的关系,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出,古姓源于图腾:”姓即图腾的结果,在文字内现在尚能看见他种种遗迹。”在姓氏的文字里,我们还可以解读出远古祖先在一个简单的象形文字里留下的图腾。”姓氏”就是一个远古氏族部落的图腾,”姓氏”的象形文字在更原始和古老的象形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组合和美化,而后形成一个更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

中华文字发展历程归纳为”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形态变化,甲骨文(商)金鼎文(商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和草书(唐),也称为”汉字七体”亦称”汉字七书”。从”汉字七体”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甲骨文、金鼎文是文字图腾最早的象形文字图形符号,是最具中华姓氏图腾的代表性。金文厚重、字体美观大方。她象一个老者而龙颜换发,充满活力无限;征求专家学者讨论,一致同意用此字形做为各氏族图腾族徽再合适不过了。采用双龙(t)(汰)作为图腾背影。

以图腾观念为标志,它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又包含氏族的一些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大多数氏族都有图腾。

——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

——图腾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能保佑和祝福本氏族。

——图腾崇拜有些禁忌。如禁止同氏族成员通婚;禁杀图腾物,这是最重要的两种禁忌。

——同一图腾的部落成员是一个整体。

姓氏图腾文化是家族文化的灵魂所在,而在传统文化中,姓氏文化才是其主要的核心,若没有了姓氏文化就不会出现那一些为自己与家族而奋斗的历史人物,这样子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会有璀璨发展的辉煌历史。姓氏图腾之所以能给予了家族成员精神力量上的支持,首先是因为其家族先人们崇拜他们家族姓氏图腾上的东西,动物或植物,他们相信这一个能让自己充满着力量,这可能是源于他们在某一些事情或一些行动中,因为这一些植物或动物确实获得了胜利,所以后来整个家族都知道他们能带来好运,他们就信奉这一些动植物。“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图腾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当时所产生的汉字,其字形和字义间关系在现在人看来有时难以理解。从神话角度出发,利用图腾材料对这些汉字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准确理解它们。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汉字字形是甲骨文、铭文。它们保存了很多先民最初创造某个汉字的意图。许慎对汉字释义参照的是小篆字形而非甲骨文等古文字形,然而从甲骨文发展到小篆经历了大约1500年,期间很多义符形态发生变化,所负载的意义有可能会被他错误理解。中华大地上的殷商人,还有人根据殷商人祖先帝俊即舜,帝夒即喾来推论是猴的图腾。有学者认为是玄鸟的图腾。

看甲骨文中的夒(nao),已认定的有许多是猴形。经多方争议,最后多数学者认同王国维的解释:

1、、猕猴。

2、、是先祖帝喾(ku)名字。《史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卜辞中,商人以他为高祖。《礼.礼法》“殷人为其而”郊冥。可见其崇敬。

3、、神袛名。有大规模的祭祀行动记载“高祖夒燎二十牛。”是为求赐福给部族。

此三种解释说明猕猴与商人先祖的名字有关,又是备受崇拜的神袛。

上述亦可佐证“夒”字是殷商时代的图腾。如果仔细看这十八个符号几乎每个都是一张画和章的造型提示。

在远古洪荒,面对随处存在的死亡威胁, 特别是猛兽的侵袭,为了在生存斗争中幸免于难,原始先民除了采用积极的方法来抵御各种威胁之外,还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求安。这种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认亲,认各种动物、植物、神灵为亲。文化家丁山在《姓与氏》一书阐述到: “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如秦赢是瑞兽之名,周代姬姓是鳄鱼的意义;季札之姓是狐狸的图腾。在中华姓氏中以动植物为姓氏很多,缘与当时初民的眼界险

隘与氏族制度的特点。原始人不懂得男女媾和繁衍人类的道理,而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某种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有密切联系。

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

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姓氏作为人的符号巳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由母系氏族公社中后期,即原始农业经济产生前后开始出现的姓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进,到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我国姓氏的基本模式。 我国古老的姓氏,与古代氏族的“图腾”有关.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从迷信意识出发,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与某种生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亲缘关系。这类生物或物体被看作为氏族部落的祖先、象征和庇护者。这就是所谓“图腾”。信仰同一图腾的部落成员不仅在日用品、服饰、住处标志、葬式等是一致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同一集团内的男女严禁结婚。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指出:“古老的氏族氏姓很可能取自动物或无生物。”目前我国在一些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绘有鸟、鹿、蛙、鱼、人首、人面虫身等图象,在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新石器时代。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图腾符号是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祖先对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山川、河流以及赖以生存的动物、植物崇拜而刻写绘画的大美之作。就文字演变而言,远远早于甲骨文,许多象形文字就源于图腾,无疑图腾是民族之魂、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姓氏图腾经多年挖掘确认已有300种之多,已经由收藏家协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公布于国家网站。图腾不仅限于姓氏,像国徽、军徽及企事业单位的商标均可视为图腾。图腾文化包括12种元素:图腾观念、名称、标志、禁忌、外婚、仪式、生育信仰、化身信仰、圣物、圣地、神话、艺术。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成员都需采用图腾物当做自己的名字”,“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最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于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全部成员头上,都顶有一个代表他们本部落的名称(符号),当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交往时,这一名称就成了他们区别性符号(如鸟部落、熊部落);当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或流落他方时,这一名称就无疑产生了精神纽带的作用与强大的凝聚力量。久而久之,图腾名称就逐渐演化成了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姓。

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据考证图腾符号是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祖先对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山川、河流以及赖以生存的动物、植物崇拜而刻写绘画的大美之作。就文字演变而言,远远早于甲骨文,许多象形文字就源于图腾,无疑图腾是民族之魂、是华夏文化的精髓。现在《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姓氏图腾经多年挖掘确认已有300种之多。因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介绍当过的皇帝的姓氏起源和姓氏图腾:即汉朝刘氏、隋朝杨氏、唐朝李氏、宋朝赵氏、明朝朱氏。

1、刘氏图腾

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留”由“卯”和“田”组成,后来演变为刘。留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說文》無「劉」有「鐂」,徐鍇疑《說文》「鐂」即「劉」字。「卯」是「劉」的本字,「劉」本是「卯」的假借字,甲骨卜辭習見「卯幾牛」、「卯幾羊」、「卯幾牢」之用牲之法,「卯」即「劉」、「殺」之義,指殺牲以祭天祭祖。《爾雅‧釋詁上》:「劉,殺也」,《說文》篆文從「丣」之字,金文皆從「卯」。「卯」後來增添「田」作「留」,用作姓氏字;再增添「金」字作「鎦」,來表示「殺戮」義,而姓氏則寫成「劉」。大徐本「鐂」即「鎦」之異體。段注本復改為「,殺也。从金刀,丣聲」,卯表示音讀,並兼有「殺」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刘,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金,从刀,戼(应读 liú)。甲骨文的戼字像两刀斧并立之形。刘,汉语一级字,读作liú或liǔ,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说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而失收.但有以”刘”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见于史传,徐锴据此推断繁体”刘”因屈曲的”刀”(刂)被误作”田”而讹误为”鐂”,关于”刘”字的字源,除了部分人认为”卯”字是”刘”字的本字而”刘”字是”卯”字加”刂”(刀)和义符”金”而来外 ,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刘”字的异体字”鐂”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在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刘”字。篆文中的”刘”字左边是”金”(表质料),右边由上部的”卯”(表部分)和下部的”刀”组成,或将”刀”改为”田”而作”鐂”,两种写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为杀牲的方法,因而”刘”字的本义为”杀”。其二,”刘”字本是象形字,后发展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中的”刘”字左边是一只形似大鸟的动物的象形,也像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人;右边是-把刀的象形,取意”用刀刺杀动物或人”,直观地表达出了”刘”字的本义–杀戮。发展至金文阶段,”刘”字的构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象形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字:上面是个”卯”,其本义是”胎儿与胎盘的分离”,可引申为”分开”、”撕裂”、”杀”等义,在此也表音;下面左半部分是”金”,本义是”金属”,在此代表兵器或武器;下面右半部分是”手”,在此表示”用手拿”。三者结合,寓意”用手拿着兵器进行杀戮”,此即”刘”字的本义。小篆阶段的”刘”字,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作”鐂”,为金形、留声的形声字,见于《说文解字》,后发展为”镏金”之”镏”;第二种写作繁体的”刘”,脱胎于”刘”字的金文字形,但也有所变化–变成了左右结构:左边是上”卯”下”金”的组合;右边的”手”换成了”刀”,成为从卯、从金、从刀的会意字,意思更为明确。隶书、楷书中的”刘”字在第二种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刀”改为”刂”。宋·马永卿 《嬾真子·正月刚卯》:“盖刚者,强也;卯者,刘也。”王国维曰:“古音卯刘同部,疑卯即刘之假借字。”胡小石(1888年-1962年)先生说:“卯为刘之原字”,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巨大的战斧,是权威的象征。华夏人崇拜“战斧”与“盘古” 抡起巨斧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作为一种形似斧钺的兵器,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西汉博士孔安国传曰:“刘,钺属。”唐代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曰:“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俞樾:《曲圜杂纂》五)。因为“卯”是刘的本字,是杀牲的刀斧类利器。卜辞中殷人多“卯几牛、卯几牢、卯几羊”杀生祭祀的记载,所以劉引申为“杀、宰割、杀戮、凋残”等义。刘是一种象征权威的巨斧。刘,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金,从刀,戼(应读 liú)。甲骨文的戼字像两刀斧并立之形。宋·马永卿 《嬾真子·正月刚卯》:“盖刚者,强也;卯者,刘也。”

王国维曰:“古音卯刘同部,疑卯即刘之假借字。”胡小石(1888年-1962年)先生说:“卯为刘之原字”,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巨大的战斧,是权威的象征。华夏人崇拜“战斧”与“盘古” 抡起巨斧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作为一种形似斧钺的兵器,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西汉博士孔安国传曰:“刘,钺属。”唐代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曰:“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俞樾:《曲圜杂纂》五)。因为“卯”是刘的本字,是杀牲的刀斧类利器。卜辞中殷人多“卯几牛、卯几牢、卯几羊”杀生祭祀的记载,所以劉引申为“杀、宰割、杀戮、凋残”等义。《尚书·君奭》:“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诗经·周颂·大武》:“胜殷遏刘,耆代尔功。”雕凿、刻削之意。《墨子·鲁问》“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一种果树,名“刘杙”。也叫“刘子”。《广韵。尤韵》:“刘,亦刘子,木名。”《尔雅·释木》说:“刘,刘杙”。郭璞注释曰:“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徐灏《说文段注笺》:“盖单呼‘刘’,累呼‘刘杙’。”古邑名。《左传·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蒍、邗之田于郑。”(郑国之“刘”)。美好、妩媚。刘通“ 懰 ”“嬼”,“女懰”,美好貌。《集韵·有韵》:懰,好也,或作“刘”。《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皓兮。佼人刘兮。”(。刘通”膢”,古代一种祭祀名“貙刘”。《后汉书·礼仪志中》:“立秋之日……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貙刘之礼,祠先虞。”《后汉书.祭祀志第八》“立秋之日…..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魏书·礼志一》:“常以九月、十月之交,帝亲祭,牲用马、牛、羊,及亲行貙刘之礼。”

人名,如周朝先祖,古代周族首领“公刘”。《诗·大雅·公刘》篇名。《公刘》周人史诗之一。晋文公有个儿子叫“叔刘”。 《左传·僖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取季隗,生伯鯈,叔刘。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普遍认为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起源有三; 一是源出于祁姓。出自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二是源出于杜姓。三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后,乃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追本溯源,的刘姓家族,很显然也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也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所谓“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据,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换言之,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是发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尧的刘氏,最初又是发源于何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就明白指出了这一支刘氏的老家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 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尧的那一支。据考证,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刘邦,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天圆地方姓氏图腾-刘姓》

2、杨氏图腾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居住在汤谷帅氏族古代传说采用扶桑纪历。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而非“木易”。文言版《説文解字》:楊,木也。从木,昜聲。白话版《说文解字》:杨,一种树。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日照。,金文 (木,果树) (昜,即“陽”,日照),表示喜阳果树。造字本义:名词,高大常绿乔木,叶子狭长,花白色或褐色,雌雄异株,喜欢日照充足的湿热“杨梅天气”,果实在初夏成熟,紫红色或白色,表面有粒状突起,味酸甜可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昜” 简写成 。古籍诗文中“杨柳”常隐喻情侣“男女”:由于杨树高大挺拔、且“”字与“”(阳刚)字谐音,古人常借用“”隐喻女子仰慕的阳刚男性;由于柳树形态柔曼优美、且“”* 字与“”(挽留)字谐音,古人常借用“”隐喻温柔深情的女子。

杨姓肇源于杨国。杨姓在历史上何时正式形成?谁为杨姓始祖?杨姓应从何年代算起?杨氏起源与黄帝有深厚渊源。《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是少典之子,原姓公孙,长居于姬水(在今河南新郑),改姓姬。因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而号称轩辕氏。又因定国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之地,又被称为有熊氏。一种记述是杨姓定型始于伯侨公受国,伯侨为杨姓始祖。另一种记述是杨姓始于叔虞封唐、杨杼封侯,杨杼为杨姓始祖。杨姓盛于弘农。兴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杨国到秦岭避难。伯侨的第3世孙名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又称其为羊舌突。伯侨的第4世孙名叫杨肸,曾为晋平公太傅。杨肸兄弟四人——赤、肸、鲋、虎,人称“羊舌四族”。晋中期国内斗争勾心斗角,羊舌虎因与大夫祁盈一派而连累杨肸,被降职为普通小吏。宋人郑樵著《通志》,其中的《氏族略•以邑为氏》的“晋邑”杨氏条中说,伯侨的第5世孙名伯石,又名食我,曾为晋国大夫。杨食我在晋国的政治纷争中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有人告发祁盈的两个家臣乱伦换妻,祁盈就把二人拘囚查办。祁盈的对立面借机对晋顷公说祁盈私设刑室,图谋不轨。顷公偏信,令人把祁盈抓起来拷问。杨食我感到晋顷公昏愦不明,就帮助祁家杀掉了两个家臣。晋顷公闻此,更以为祁、杨相互勾结反对自己,于是就下令诛杀祁盈满门,同时杀死了杨食我,并扬言要“并灭羊舌氏”。杨食我的子孙及家人十分惧怕,在慌乱中带着杨氏族人七、八百人,连夜出逃,南渡黄河,躲进了华山仙谷。第二阶段是从华山仙谷到弘农望族。杨姓是一支顽强坚毅、奋发有为的族系。逃到华山仙谷的杨氏后裔,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渐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汉水两岸,至汉时已是人丁繁盛,雄才辈出。秦末汉初,弘农人杨喜追随刘邦,在围攻翦灭项羽中立功受封为赤泉侯,其后其子、孙继承其爵位。汉昭帝时弘农人杨敞跟随大将军霍光南征北战,被授为司马,又被封为安平侯,其子杨忠继其爵,另一子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至西汉末,杨敞之曾孙杨宝精通《尚书》,名声扬于朝野。尤其杨宝之子、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从此确立了弘农杨氏彪炳史册的不朽地位。弘农郡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治所在弘农(今灵宝市豫灵镇)。弘农郡始设时下辖新安、弘农等11个县,东汉时略有调整,地域大约相当于今豫峡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10数个县市。(此段摘自杨海中《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

杨氏起源主要有:一是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二是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三是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四是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20201118194659415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杨氏图腾剪纸》)

3、李氏图腾

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古文中李、理通用。理,古时 法官的名称,主征伐刑戮之事。李,也 是一种树名。

李『說文解字』果也。从木子聲。杍,古文。良止切

『說文解字注』

(李)李果也。从木。子聲。良止切。一部。古李理同音通用。故行李與行理竝見,大李與大理不分。

(杍)古文。尚書音義曰:梓材音子,本亦作梓。馬云:古作梓字,治木器曰梓。正義曰:此古杍字,今文作梓。按正義本經作杍。音義本經作梓。據二家說,葢壁中古文作杍,而馬季長易爲梓匠之梓也。如馬說,是壁中文假借杍爲梓匠字也。

采用“子”作声旁。《康熙字典》”李“字有7个解释:

1.《说文》果名。《素问》东方木也。《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又《韵会》世荐士谓之桃李。《刘向·说苑》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谓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门,正用此事。

3.又《博雅》行李,关驿也。

4.又与理通。《左传·僖十三年》行李之往来。《周语》行李以节逆之。《泊宅编》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

5.又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为李。《徐广注》内则理兵,外则理政。

6.又司理官,亦称司李。《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为李。又檇李,春秋吴地。

7.又姓。《风俗通》伯阳之後。

每个姓氏的起源都有他的历史,可以考证他的起源。「李」源出有四。一是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是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三是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是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据记载,李氏的老祖宗本姓嬴,在尧舜时期,有一官职称“理官”(相当现在的法官),有一叫伯益的人任此官职,子孙三代世袭此官职。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姓,便取姓为“理氏”。其后裔理徵得罪了暴君商纣王,理氏将临灭族之灾。理徴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那是一片荒野之地,没有人烟,找不到吃的,饿得够强。忽然他看到树上结满红澄澄的果子,他不知此果子叫什么名字,就叫“木子”吧(树木结的果子)。是否能吃?择几个来尝一尝,他发现这种“木子”又香又甜又可口,便以此种“木子”来充饥。这种“木子”救了他一命,为了感谢“木子”救命之恩,就把他的理姓改为李姓(李由木子两字构成),也可隐瞒身份,从此诞生了李氏。理和李是不同的字,确是同姓。另一种说法是李氏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其余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也有人称李姓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天圆地方姓氏图腾-李姓》

4、赵氏图腾

赵乃少昊金天氏之后,源出赢姓,是殷商的盟族,故以玄鸟为图腾。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白皋)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快-忄+鸟),《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白皋)、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少嗥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少嗥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赵”字头,请参考“趙”字:)

『說文解字』

趨趙也。从走肖聲。治小切

『說文解字注』

趍趙也。从走。肖聲。治小切。

趙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赵”字头,请参考“趙”字。)

【廣韻】治小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紹切,音肇。【說文】趍趙也。

又【釋名】趙,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國也。

又【廣韻】趙,少也,久也。

又姓。【史記·趙世家】繆王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爲趙氏。

又國名。【前漢·地理志】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

又【揚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閒謂之趙。【註】趙當作兆,聲之轉也。中國亦呼杠爲挑牀,皆通也。

又【集韻】徒了切,音窕。㨄或作,通作趙。刺也。【詩·周頌】其鎛斯趙。【傳】趙,刺也。【箋】以田器刺也。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赵氏始祖–造父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随后到了宋朝时期,赵匡胤这个国家领导人的出现更是将赵这个姓氏发扬光大,并且有了《百家姓》这本书,赵这个姓氏从此名扬天下。就是因为有了赵氏,也就有了赵匡胤这个千古帝王,他统一了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治国有方,让当时的宋朝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因此赵姓也是宋版百家姓排名第一。

中华赵氏家族血脉世系:盘古=>华胥氏=>伏羲(妻女娲)=>少典(太昊)=>黄帝(姬轩辕)=>玄嚣(又名少昊,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妻颛顼高阳氏孙女女修)=>大业=>伯益(辅政养畜,舜赐嬴姓,继领嬴姓部落)=>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1世祖嬴造父(周穆王赐赵城)=>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14世祖晋国新上军之将赵成子(又名赵衰)、赵夙=> 17世晋国大夫上军之将赵武(赵氏孤儿)=> 22世赵国开国君主赵籍26世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 30世末代赵幽缪王赵迁、代王赵嘉(前222年,秦攻赵国亡,赵国子孙以赵为姓)=> 40世汉宣帝颖川太守赵广汉 => 41世西汉大将营平侯赵充国=> 53世三国赵云=> 79世唐大臣=>赵风81世唐御史中丞相赵天德(又名赵挺)=> 84世宋太祖赵匡胤;84世宋太宗赵匡义,避兄讳改赵光义。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天圆地方姓氏图腾-赵姓》

5、朱氏图腾

朱姓是明朝的国姓。朱姓图腾是朱国的国徽,是邹屠氏蚩尤的故地。朱是用蜘蛛作图腾的,因为伏羲句芒曾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八卦和罗网。朱襄氏是朱姓的始祖。其后有邹屠氏、东楼氏、娄氏、娄尤氏,皆朱姓祖曹姓之后亦朱姓。朱的原义是树,因树心呈红色,称为“赤心木”,属松柏一类。甲骨文、金文中在木的中心加一圆点,表明此事。文言版《説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屬。从木,一在其中。 白话版《说文解字》:朱,树心红色的树。松柏属。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木”中间的“一”,表示在树的里面。 “”是“”的本字。,甲骨文 在树干 (木)中间加一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树木的主干位置所在。有的甲骨文 将圆点写成短横。造字本义:名词,树木的主干。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有所变形,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象消失。当“”的“树干”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由于“”与“”通用,古人为了将形容词的“”区别于名词的“”,加“”(丹砂)另造会义兼形声的“”,表示与丹砂相同的颜色。现代汉语以“”合并“”,恢复“”的形容词词性。“”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是指事字,甲骨文 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是会义字,甲骨文 像树连树的样子;“”是会义字,甲骨文 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但2018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中,朱姓在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14位。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其故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朱元璋登基称帝统一天下后,朱姓也成为至高无上的大明国姓,容不得半点儿亵渎。然而,“朱”和“猪”作为同音字,日常生活中“猪”又难以避免会被提及,要是百姓说个“杀猪了”,搞不好被误以为是要造反,十个脑袋也不够砍。为了避免“国讳”,官兵对此管控相当厉害。民间百姓为了避“朱”的讳,在想尽办法的同时也闹出不少笑话。洪武初年,为凸显朱姓尊贵,朱元璋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市井百姓杀猪、吃食猪肉,并给猪改了个极为形象的名字——根据猪的体型与外貌,朱笔御赐其名为“肥肥”,后来有大臣建议将“肥肥”改为“豕”, 便将猪称作为“豕”或者是“彘”,当然也就是三字经中的,马牛羊鸡犬豕了。如此一来,民间称“猪”者寥寥无几,百姓纷纷以“豕”或“肥肥”代之。一次,朱元璋到民间微服私访,看到每家每户都贴上对联,独独有一家没有贴,问清楚情况后,这才知道此家人以骟猪为生,穷到买不起对联。为此,朱元璋还特地写下一副对联赠与他们,上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到了明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曾立下一个规矩,要求在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民间皆不可以屠杀和食用猪肉,至多用羊肉替代之。在这样的规定下,民间百姓再有胆量,也不敢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品尝猪肉的美味了。明武宗之所以要禁止民间养猪杀猪吃猪,原因不仅在于他本身姓朱,更大的原因是自己的生肖也是猪,对于自己来说,民间一旦养猪杀猪吃猪,就是在冒犯自己。然而,此规定还没下行多久,第二年,为了祭祀祖宗,满城官员四处奔走,却始终找不到可以宰杀的猪来孝顺祖宗,实在是冒犯祖宗。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以礼部祭祀凑不齐三牲(牛、羊、猪)为由,劝谏明武宗废除此项禁令,朱厚照这才又重新下诏允许。满清入关后,不用再忌讳朱姓,于是人们又才将“肥肥”、“豕”等名字又改回为猪。

能被赐国姓,是臣子的一种莫大荣耀。明朝以后,赐姓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似乎后来就根本没有赐姓的了。清朝时就根本没有恩赐什么人给国姓。明朝时,可能最著名的赐姓者是沐英,他被赐姓朱,成为朱元璋的干儿子。

三宝太监郑和,虽然姓氏被皇帝赐为“郑”,但不代表郑姓是国姓。三宝太监郑和,原姓马,被明成祖赐郑姓。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明朝与皇帝同姓才能称之为国姓的只有郑成功,被明绍宗隆武皇帝赐姓朱,所以才有国姓爷的说法。

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版本的《百家姓》,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版《百家姓》,即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宋版《百姓家》共收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依人口多少,而是以当时的行政级别和政治地位为标准。宋版《百家姓》四字(姓)一句,两句一押韵,朗朗上口,又好记,很快就流行开来。到了明代,也出现了一部《百家姓》,全称为《皇明千家姓》,这是明初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版《百家姓》编纂而成的,共收入姓氏1968个,其数量为宋版《百家姓》的4倍多。明版《百家姓》编排形式仍与宋版《百家姓》一样,4字(姓)一句,以韵相排,但其姓氏编辑顺序已完全打乱,以“朱”姓起头:“朱奉天运,富有万方……”以“朱”为首很正常,朱姓是当时的国姓,天下第一姓,而后面的奉、天、运、富、有、万、方则都是普通的小姓,即使到了现代,这些姓的人口都很少。明版《百家姓》同样是根据政治含义的需要,组成语句的,虽然有政治色彩,但除了国姓“朱”以外,其它姓没有按当时姓氏的尊贵来编排,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失策,因为未“别贵贱”,贵姓拒绝使用;而民间的“贱姓”,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靠前,拒绝使用新版,导致明版《百家姓》未能流行。

20201118194757473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天圆地方姓氏图腾-朱姓》

参考文献:

[1]中国姓氏中的遗传密码 [J].乡音.2003年07期

[2]马玉川,中国古代人的姓名称谓,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

[3]夏志刚.谱牒与中国姓名学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谱)

[4]曹涛.姓氏文化的社会功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

[5]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赵艳霞,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8-1

[6]杨易程.中国姓氏学[M],时代经典出版社, 2019年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中国姓氏、姓名和起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