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起名字是怎么来的,梧州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梧州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梧州的得名,与桂林得名源于桂花一样,也是出自一种树木:刺梧桐。1902年,时任梧州海关代理税务司的英国人在《十年报告:梧州》(1892~1901)中写道:梧州的得名,是“from the former local abundance of Sterculia platanifolia (因为从前这个地方盛产刺梧桐)”。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完全相信它,那么,梧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为之逊色。梧州的得名,主要还是下面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梧州的得名,源自古代仓吾族和苍梧郡。

春秋战国时期,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氏族部落称“仓吾”(古字,与“苍梧”通),主要从事渔猎、农耕、水运。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说:“仓吾乃古代的南蛮。”仓吾一名,含义为“青色的人。”《逸周书注》就说:“仓吾,蛮也,翠其色青。”“仓吾”族是“百越”的分支。

自苍梧郡建立之后,仓吾族的名称便逐渐消失。今富川瑶族自治县有称“梧州人”群体可能是古仓吾族的后裔。

早在4000多年前颛顼高阳氏已生活在这里。西周时,苍梧族向周王朝进贡翡翠,与中原发展关系。

秦统一岭南后,汉族开始从桂江、贺江进入梧州定居。苍梧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发展为壮、侗等民族。

梧州有许多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梧州的乡土文化由东诗(苍梧)、西球(藤县)、南戏(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区的粤剧(梧州)五大版块构成。岑溪的牛娘剧,古朴欢快、风趣幽默,是中国剧种中的珍品;梧州市郊的鹿儿舞,纯真朴实、土而不俗,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火碗舞,揉杂技与舞蹈于一体,象征着光明兴旺;麒麟白马舞,动作多变、气氛热烈,是农村中恭贺新禧常见形式。苍梧石桥镇的鲤鱼舞,欢快喜庆、凭添活力,表现了鲤鱼跃龙门的上进精神;沙头镇的木樨舞,人兽激斗、孔武有力,显示了人类的强大力量。

古代的民间舞,从其特点来看,主要是古代人们以模仿动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其内涵与中国各地的传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固定的时间,将这些反映西江人民劳动、生活、爱情、历史的剧、舞展现给观众,既能让人民大众参与,又能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梧州市的旅游地位,对吸引知识型旅游者起着较大作用。

麒麟舞

450多年前,麒麟艺术随着客家先民们的脚步,从中原大地辗转扎根于梧州市郊,几百年来,成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麒麟,是客家文化的图腾,也是传说中的神兽,它生性活泼、聪慧、祥和。他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而麒麟居于”四灵”之首。传统的麒麟舞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体现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

鲤鱼舞

鲤鱼舞流传在苍梧石桥镇一带。每逢喜庆节日,各乡村、城镇常常可以见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以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都舞鲤鱼庆祝丰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彩。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棒尾。鲤鱼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热烈。 龙岩“三月三”炮节

苍梧县石桥镇每三年举行一次龙岩“三月三”炮节。所以歌圩活动成为乡民们翘首以盼的重大节庆。

早上10时许,由“带路人”、“仪仗队”、“演出队”等10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长达几百米,浩浩荡荡地往“龙岩洞”进发。将近1个小时的巡游中,鞭炮声此起彼伏,满地鲜红的鞭炮屑恍如给镇上穿上一件吉祥的衣裳。走在队伍最前面、挑着两个火盘的跛脚老汉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这是有奥秘的。原来跛脚在当地被称为“亿”,“一瘸一瘸”则被称为“一亿一亿”,每走一步就代表得到“一亿喜庆,一亿吉祥”,计算起来,这500多米的路程全村人就能得到上千百个“亿”。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爱好传统易经文化,随时分享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