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名帖《寿春堂记》全文欣赏

赵孟頫《寿春堂記》(拓本),楷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书于延祐三年(1316年,赵孟頫时年63岁)。该作品融二王、李邕笔意,方正谨严,纵横疾速,潇洒隽秀,劲健遒媚,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赵体楷书的精品。此外《寿春堂記》又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散文,它用流畅隽永的语言描写了郑翁寿春堂的环境与结构,更以浅显平和的道理阐述了“寿春”二字的深刻意义。使我们在学习与欣赏这件书法精品的时候,让我们的思想境界也升华到一个公而忘私的高度,让我们的一切都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

赵孟頫《寿春堂记》

赵孟頫《寿春堂记》全文如下:

延佑乙卯(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嘉平之月(即腊月),东里翁卜居郑乡里之溪西。平畴在其前,望极不得徼;湖山在其后,若有若无,隐隐可见。二溪双流在其左右,若抱珥然。乃作堂三间以为燕闲之所。梁柱桷榱,小大中度,不藻绘,不雕几,简如也,辉如也,豁如也。浚陂池以亭清沚,缭垣墉以谨限防。松篁桂桧梅橘蒲桃之属,绕屋扶疏。又杂植兰菊众香草,荫可愒,华可玩,实可采。

明年三月既望,隆山牟应龙成甫扁(匾)曰“寿春”,会亲友以落之。客或指其扁而问焉,曰:“翁垂希年,康强少疾,一身之寿也;孝慈友弟,闺门肃雍,一家之春也,得非以是名乎?”翁笑曰:“吾之意不特为是。昔遭岁祲,身履忧虞,里闬萧条,吾馈三叹而寝十兴,危不自保,尝慨然谓里人曰:‘吾侪何日庶几得见时清岁康乎?’惟是数十年来,兵革不用,年谷屡丰,生齿日蕃,斯民皡皡然,熙熙然,如在寿域,如登春台,吾因得以暇日成吾堂,以供吾老,以长吾子孙而教之,时从父老饮酒于其上,得以遂有生之乐。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其穑之成,慈母望其儿之长,朝夕徯之,幸酬愿,始为太平之幸民,喜当若何?且身寿健而家春和,固人情所甚愿然,必与众皆安,而后可。否则虽有此,岂能独乐哉?此吾名堂以自贺之本意也。”

有少年疑焉,曰:“吾不知往事,翁之言无乃过与?”予曰:“往事,吾所亲见,盖以实而言,非过也。今夫波平如镜,锦缆徐牵,棹歌闲发,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风涛之险,然后知之;平常无事,起居饮食,与众不殊,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疢疾之苦,然后知之。向使翁生长太平之世,如邵尧夫未必知之若此其深、言之若此其切也。夫冀时之无事,己得安居而暇食者,善人也;冀时之多艰,己得行险以徼幸者,小人也。今翁之言如是,且先天下而后其私家,非厥心臧者,孰能之?吾以是知翁矣。”

翁姓郑氏,里在乌程县东,其乡曰常乐,时夏四月记。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首页

文中有“隆山牟应龙成甫扁曰‘寿春’”,意即牟应龙为寿春堂题匾额“寿春”二字。

隆山牟应龙成甫,牟应龙(1247-1324),隆山(今浙江省瑞安市隆山乡)人,字成甫。宋末元初学者,南宋咸淳进士。
其先蜀人,后徙居吴兴。祖子才仕宋,赠光禄大夫,谥清忠。父巘,为南宋大理少卿。
史载牟应龙幼警敏过人,日记数千言,文章有浑厚之气。牟应龙当以世赏补京官,尽让诸从弟,而擢咸淳进士第。时奸臣贾似道以高第诱之,牟应龙拒之不见。宋亡时,牟氏父子二人闭门做学问,不愿为元朝做事。

世居吴兴的赵孟頫与牟应龙的父亲牟巘就是好友。牟巘以耆年宿德、擅文章之柄,而雄视当时。人们对牟巘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大官显人过吴兴者,必求大理公,“拜床下得一言而退,终身以为荣。”赵孟頫以皇室贵胄的身份与大其二十七岁的牟巘交往,并留下了很多合作的书法作品。赵孟頫所书的许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宝云寺记》、《嘉兴重修儒学记》、《湖州妙严寺碑记》、《嘉兴路儒学碑》、《忠烈庙记》、《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玄妙观三门碑铭》,几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赵孟頫不书的程度,如《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玄妙观三门碑铭》都是赵孟頫恳请,牟巘才撰文的。大德元年(1297),赵孟頫还书牟巘诗卷,以供友人摹刻。

牟巘去世后,赵孟頫撰写《牟巘墓志铭》。而牟巘《牟氏陵阳集》收录的《简赵子昂君》、《十日菊为子昂寿》、《别赵子昂》、《十七日谢赵子昂孟能静及诸亲友》则记录了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友谊。牟巘还为赵孟頫所书《文赋》作题跋,对其书法大加赞赏。
赵孟頫与牟巘不一般的交往很自然地延续到了下一代牟应龙身上。赵孟頫虽然长牟应龙八岁,但对牟应龙非常器重。牟应龙继承其祖父牟子才、父亲牟巘的精华,从幼年起,便在文学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牟应龙与赵孟頫交往密切,书法的审美趣味却有差异。赵孟頫倡导复古,以魏晋为旨归,在他看来,北宋苏东坡、黄山谷以来,尽失魏晋之法,因此,对苏、黄并不持肯定态度。牟应龙则对北宋书法是持肯定态度的。

邓拓先生收藏过牟应龙为《名贤像册》所作的题跋,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免责声明:该自媒体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内容由作者自行担责),且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秒送号Miaosong.cn立场,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投诉 · 举报作者与内容]

「作者 · 档案」
学习历史人文古籍,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发布